学界将禅宗佛教分为南禅和北禅两宗。北禅以神秀为第一代宗师,他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标识着此宗的渐修教义;南禅以惠能为第一代宗师,他以偈语“身非菩提树,明镜不是台。佛性自清净,何处惹尘埃?”标识着此宗对的渐修教义的否定而主张顿悟的修行路径。因此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响应者日众。 佛性,又称自性、真性、真如、真我。它是磐若的主体,知识智慧的前提,这种对主体前提的确定与肯定,正好同儒教“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命题互融共通,无缝对接。如果说,学界向来认为中国禅宗是印度达摩禅师所传的教义与道学(老庄哲学)相互融合而成为中国化的宗教的话,倒不如说:是六祖惠能首创将其与儒教直接链接而形成了南禅一脉。 《坛经》,又称《六祖坛经》,是惠能留给后世的经典,也是唯一一部宣扬中国化佛教教义的著作,直指本心,见性成佛,见出惠能的果敢、勇猛、决断。郭朋先生以此判定:惠能之前,只有禅学而无禅宗;惠能之后方有禅宗,而惠能自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禅宗佛祖。追溯自达摩到惠能的禅宗宗教的历史,中间历经:二祖司空,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他们都主张:禅宗学派只传衣钵,不立文字。到了曹溪禅宗的时代,惠能始将教义予以改革:不传衣钵,只立文字。 研读《六祖坛经》,比较儒学的积极进取,道学的韬光养晦,禅学的解缚顿悟,似乎共同连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圆环,当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个圆环并不封闭,而是通向无限未来的螺旋式上升的阶梯通道。 忽然想起西递绛思堂的那副对联: 身内还有身,莫因百劫千磨,误却真消息; 我处了无我,直到归根复命,才是大收藏。 身内之身,即为我身、小我、色身,即人作为动物性的本能方面。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蹒跚迈步,破蒙求学,工作立业,结婚生子;自幼小、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壮年到衰老、死亡,如同孔子所说“逝者如斯”,与流水相似,与蝉蜕仿佛,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扭转的客观规律。要紧的是,不要因为误听了假消息而选择了错误的人生道路,以至于最终不能“归根复命”,不能归藏于善地。例如,年少时,不要因为贪于玩乐游戏而耽误了学业;中年时,不可因追逐名利而误入歧途;老年时,同样莫因贪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而晚节不保。 事实上,“因百劫千磨,误却真消息”的庸俗之流世间数不胜数:如因 “身内之身” 不悟而虚度时光学业不成者,有因追逐名利而身陷囹圄者;有惑于酒色财气晚节不保者;……可叹哉!司马迁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能明心见性,谛听上苍的箴言,勇于承担历史的大任,受命于危难之中,成就了一番造福于千万人的大业者,才堪称宇宙间的一等人物。 无我之我,才是真我。真我即真如,即我的自性、本性、佛性、社会性。然而,由于世俗社会潮流裹挟,风尚沾染,“我”的外部形象可能早已面目全非,无法辨认了,但是,只要你潜心修为,精进向善,努力不已,真我本性自然会被重新唤醒,智慧与灵性也会自然显露。一方面,未经风雨,不见彩虹,“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只有历尽百劫千磨的苦难,才能铸造出英雄人物的高贵品性,此时的真我、真如也才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戴,另一方面,也只有具有这种高贵品质和一流根性磐若的人,才能明辨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善善恶恶,绝不会错误的判断消息的真假与虚实。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造福于人类,服务人民大众,自渡度人,活在百姓的心里,获得生命价值的永恒和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