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此岸花落 于 2013-9-16 13:34 编辑
不老树 作者:廖大家长 我站在树下看母亲, 母亲站在树下看我; 明月装饰了母亲的窗子, 我装饰了母亲的梦。 ———题记
老家屋后有一口弓形池塘,人们叫它半月塘。半月塘旁有一棵枫树,母亲叫它不老树。 不老树数表斑驳,树身中空,盘根错节,巨大的树根有的伸入半月塘,有的突出地面,几如母亲腿上突出的经络。听母亲说,不老树的年代已不可考,且几经“天火”的洗礼,但每次又都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每到春天总会撑起一片浓荫。 老家距学校只有几百米,自从儿时伴着幼稚惘然的泪光踏过不老树去学校读书,那不老树的身影总揪扯着我稚嫩的心,因为树下站着我那不同于其他母亲气质的母亲。 十二岁时,我到十几里开外的鸦滩区中上学。每到放假,我就撒开脚板往不老树的方向奔。临近家居之地,便竭力向小树林前的不老树望去。久经沧桑的不老树,苍翠欲滴,古雅拙朴,亲切地扑入我的心,因为树下站着一个我时时眷恋的母亲。不老树下无限好,半塘瑟瑟半塘红,母亲那饱含爱和希冀的目光揉碎在半月塘的波光里。我老远就不断地大声呼喊着母亲,站在树下的母亲像不老树,饱经风霜的脸上绽露出不同于一般母亲微笑的气质。 月牙儿轻挂在不老树树梢上,少儿只识贪玩滋味的我在青藤垂挂的树下和同伴们跳龙门,捉迷藏,玩累了便给坐在树下的的老祖母捶背,时不时好奇地用小手摸一摸老祖母的小小脚。近处半月塘边的虫鸣,远处田野里的蛙声,月儿下我们的欢笑声,母亲月光似的呼儿声,连成一片。在这古老的不老树下,有母亲月亮似的目光看着我尽情地释放着儿时的情趣和轻松。还有我那根本无法解读的不同于其他母亲气质的期盼柔和的眼神。 晨曦初露,不老树巨大的树冠中鸟儿翻飞,啼声婉转悦耳,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声不迭,噼噼啪啪,噗噗簌簌,振翅高飞,一会儿又散落在不老树上,转眼钻进浓荫深处,不见了踪影。站在树下,只见半月塘上雾气升腾,渐渐地,农人家的青瓦屋顶飘出缕缕青烟,送出丝丝饭香。母亲轻抚着我的头,凝望着远方,慈声厉语:“去吧,儿,好好读书,读到你书上画的地方去。” 我似懂非懂的点着头,背着书包,在母亲余音缭绕的凝视下走过浓荫笼罩的不老树,踏上上学的路。回头一望,不老树下的风景让我心悸——母亲雕塑般的身影和不老树构成了我今生今世深深的记忆。在那儿,母亲告诉我,叮嘱我,要好好读书,读到我书上画的地方去,那儿,才有更美更美的风景。 我那时不知道母亲何以知道我每次回家的时辰,上苍也许可怜做母亲的人,赐予了她一种心灵的感应吧。她每次都站在树下凝望着求学归来的我飞向她的身边,无论是寒暑易节,还是风雨飞雪。在我七色的梦境中,总是固执的认为长着不老树的家,是我长大后最终归宿的风景。然而母亲总是坚决地摇着头说我必须属于比半月塘、不老树更美的风景——那就是她从我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书来,指着书中的画儿慈声而不失严厉的叮咛:“读到书中这画儿的地方去,那儿才是你最美的风景。”年少的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书中的“那儿”才是我最美的风景?为什么每次返校,母亲总要送我到不老树下,柔和的目光久久注视着我变成小黑点消失在她的视线里。我知道我的背后是不老树、半月塘旁不同于其他母亲月亮般的目光。 我从不老树下走过了春夏,迈过了秋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一次的回归都定格了一副不老树的永恒迎送风景画。自从父亲用他布满老茧的手拽着泪流满面的我经过半月塘,走过不老树,就注定了母亲不同于一般母亲更希冀更严厉的目光。母亲曾用微笑的气语告诉我她的父亲我的外公是个知识分子,在文革含冤去世。因此,才在那个特殊年代嫁给了不老树下的父亲,从那时起母亲和不老树是我梦想的起点,也是我希望的终点。半月塘、不老树和母亲组合的风景是我生命点缀的鞭策和精神的家园。从此,不老树装饰了母亲的窗子,我装饰了母亲的梦。 而今,我已是一个十岁孩子的父亲,直到今天,我才读懂了母亲不同于半月塘旁、不老树下其他母亲月亮般柔和的目光和气质。今朝的思情陪伴着往昔的记忆,往昔的记忆萦绕着今朝的思情,散落着我风景馨香的不老树,时时在我的脑海中划过,树下那副恬静的淳朴,至纯至善的母子四季迎来送往图,时时掠过我思念的浓浓情绪,定格着我人生最美的风景。 今晚是中秋节,我脑中又清晰地出现了老家屋后的半月塘,半月塘旁的不老树,不老树下那希冀又严厉的目光,母亲,您知道吗? 母亲,明天我会回家看你。你还会在不老树下等我吗?
注:这是我的老师曾经写的一篇文章,其实它陪伴了我很长很长时间,每次读起, 总会想起不老树下老师度过的春夏秋冬,岁岁年年 月是故乡明!是的,如星光老师言,又近中秋,与桐油共赏,顺祝中秋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