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26|回复: 0

[散文] 《我的贝多芬:与大师相伴的生活》(一)

[复制链接]

7082

主题

173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306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1-9-23 15: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贝多芬:与大师相伴的生活》(一)


翻阅《我的贝多芬:与大师相伴的生活》/(奥)鲁道夫,布赫宾德著:马莉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1

这是一位现代的奥地利钢琴演奏家写的一本书。读这本书之前,我颇有期待,我想看看从一个职业钢琴家的视觉怎样评价贝多芬的音乐。

这是一本改变我对贝多芬个人过去印象的一本小书。我过去对贝多芬印象,多是罗曼·罗兰笔下那个受到命运沉重压迫的、米开朗基罗式的苦行僧式的艺术家形象。

这本书向我们揭示的贝多芬,是一个少年得志早、一生受上流阶层朋友们追捧,人气旺盛的、不断得到崇拜者无私的奉献物质上帮助的、深深懂得人情关系的、十分正常的与人交往的伟大艺术家。这本书中的贝多芬,可以说是在人类社会大海中自由游荡的巨大鲸鱼,除了他的耳聋的疾病过早的缠身的不幸……

当时的欧洲上流社会,对伟大的音乐和音乐家推崇的程度,如同中国的唐宋朝整个社会对诗歌的推崇高度,所以才有十八十九世纪二三百多年间一批伟大的音乐家横空出现。

看到这本书,我觉得贝多芬的人生,其实就是中国唐朝的大诗人李白的故事在西方世界的再现,只不过李白一生衣食无忧,贝多芬一生得自己挣钱挣赞助,但是,绝大部分时间,他基本上还是衣食无忧的……

只是书中谈到钢琴曲的曲调和结构细节,对于我这个不识乐谱的,如同一个小学生看到数学大师们之间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定理的证明……只是这一点对欣赏音乐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如同一个食客,并不需要知道米其林三星大厨做菜的理论和过程……

可以看出,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音乐评论文字水平,真的是我们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的人写不出的切题和诗一般的精彩……

我对伟大作曲家为什么能够创造出那么美妙的音乐,依然是一团雾水……因为我自己想不出任何一个我自己创造出来的音乐旋律……

从音乐角度,我理解和知道了什么叫人类的“天赋”——音乐创作的才华,只有天赋才能解释……

贝多芬的故事,我大部分熟悉,以至于这本书前小半部阅读时,我已经无动于衷了……

我甚至怀疑自己看这样的小册子,是不是真的浪费自己的时间了。但是,读完整本书,我开始欣赏这本书作者的文笔,这文章如山涧一池清淡的潭水,倒印出隔着两百年贝多芬清淡的身影形象……

书写相当简洁,没有中国传记作者写名人传记时常常的浮夸和堆砌一切可能的赞美之词——相反,作者多是引用贝多芬同时代的人对贝多芬和他的音乐作品的描写和赞美,这就不会引起我们现代读者逆反心理和对赞美之词的心理疲劳甚至厌恶……

这是值得一读的二十一万字左右的小书。

我想引用书中歌德与贝多芬见面时对贝多芬的音乐的印象,这让我觉得歌德就是歌德,写出了我对贝多芬的印象……

“从那时起,我们就拥有了贝蒂娜。冯·布伦塔诺(Bettina von Brentanos)’关于贝多芬生活情况的美丽记述。这位当时22岁的女子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保持着书信往来,而他很想认识贝多芬。当歌德向其询问能否为他的剧作《艾格蒙特》(Egmont)谱曲时,这位作曲家就向诗人致以了最诚挚的敬意——首演于1810 年 4月在城堡剧院举行。歌德曾这样给他的笔友写道:

请告诉贝多芬,怀着我最赤诚的心,甚至我愿为此做出牺牲,只为能够认识他,与他进行思想和感悟的交流定能获益无穷。也许你可以给他一些影响,让他可以决定去卡罗维发利( Karl。B,d)2旅行,每年我都会去那里,如果可以的话,请务必让我能受教于他。即使理智如我,也会认为想要得到他的指点,对其是一种不恭。他的天才光芒万丈如闪电般划破天宇,而我们则坐于黑暗中,甚至不知,破晓之光从哪儿升起。

贝蒂娜首先给诗人描述了她找到作曲家时对方的居住情况。她给这位习惯居住于豪华环境中的大诗人这样写道:

他有三间公寓,-间在乡下、一间在城市里、一间在堡垒那里,他轮流将自己藏身其中;我在三楼找到了他……他的家中非常奇特:第一个房间中有两到三架大钢琴,都没有钢琴腿直接放在地上;箱子里装着他的东西,一把椅子只有三条腿;在第二个房间中摆着他的床,无论寒暑,都是一席草褥一床薄被,杉木桌上放着一个洗脸盆,睡衣则被丢在地上……

终于在1812 年----虽非在卡罗维发利,而是在特普利采(Teplitz)----迎来了两位巨匠期待已久的会见。其后,歌德在给妻子克里斯蒂安娜( Christiane)的信中写道:“我从未遇到一位比他更言简意赅、精力充沛并热忱的艺术家了,现在我非常能理解,为何他需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与世界对抗。”言简意赅、精力充沛、热忱-----这并非是歌德自己,同样他也并未从人格特征上读懂贝多芬——众所周知,他对音乐并不十分在行——但这一次却非常正确,因为丰沛的精力与热忱共同构成对贝多芬音乐最基本的描述,在当时的环境中,对于那些苦闷烦扰的同时代人来说,他们更愿意在贝多芬的音乐中看到英雄主义。至于诗意与柔情,贝多芬浪漫主义的诠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被默默地束之高阁。P207”

这本书中的贝多芬,是一个身心十分健康,有巨大活力和交友能力的人。我想现实生活中的贝多芬,可能就是有点冲动,有点我行我素,但是并不过于偏激的人,否则他就不会一生都被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上流社会众星捧月般的爱戴和拥护,他的音乐作品也不会那么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他仍是有凡人之心的伟大天才,所以他的音乐真的打动了整个人类……



吴砺

2021.9.22


附《我的贝多芬:与大师相伴的生活》摘录:

因此,我非常期待看到本书中文版的面世。我在书中撰写的是贝多芬的生平和他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的故事,“与大师相伴的生活”这个副标题准确地描写了我写作的角度。我一直是贝多芬作品的诠释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这当然也包括中国。

尽管如此,我每次处理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时候仍会感到惊讶。接二连三地,在准备登台演奏的过程中,总有令人惊讶的新发现跃人我的眼帘。也正因为如此,我开始记录关于贝多芬的种种发现。书中对贝多芬每部钢琴奏鸣曲的描述并不是为了进行科学分析,而是从诠释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鸣曲看作贝多芬人生路上的节点,从而演绎这些伟大的作品。P002

研究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总能给我带来惊喜,每当我为准备演出阅读总谱时,总会有新的收获跃人眼帘,即使已经弹奏过上百次的乐曲,再次翻看时依旧如同初遇。这也是我准备提笔写下自己对贝多芬之发现的原因。与分析乐谱并行的是对贝多芬其人的研究,这是以极为丰富的原始资料,如他的信札、笔记及同时期相关记载为基础的。当我准备将这本札记作为我的“贝多芬传”公布于世时,友人们告诉我,对于那些听过我贝多芬作品演奏,或对此深怀兴趣的人来说,这本耗时十余年之久,并始终饱含热情的研究之作,会令他们深感珍贵并极为期待。关于贝多芬的研究作品永远层出不穷,但也许没有这样一本书,它用宏观的视野和尽可能浅显易懂的语言,将这位大师的人生之路与艺术发展相互交织、徐徐展开。P005

翻开贝多芬的每一部奏鸣曲,就仿佛行走于他人生之旅的每一站。对于我来说,学术分析并非初衷,从各个角度展现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才是我的心愿。这里有个源于演奏技巧的视角:当形式的革新将观察聚焦于内容本质时,乐曲结构的层次性和色彩感更能被最佳感知。

借此机会,本书还想修正过去对贝多芬的刻板印象——一位充满英雄色彩,却阴郁易怒、郁郁寡欢、背负“宿命”的作曲家。当人们将贝多芬饱受打击、坎坷多舛的一生与他同时期的作品“一同思考”时,理解也自会不同。更多时候,我们将看到一个亲切、极具幽默感并非常善于倾听的人。他拥有如赞美诗般的奋进感、如战斗般的音乐表达力。显而易见:贝多芬从未仅从生活中选取片段,他将一切都写入音乐。P007

这一系列的变奏曲不仅非常受欢迎,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名望,作为青年作曲家、钢琴家的贝多芬对此了然于胸d:。他手持淬炼而成的艺术武器,踏上前往维也纳的征程,囊中之“物”奇货可居。作为对贝多芬一生极为了解的忠实学生,卡尔·车尔尼( Car! Czerny)这样评价老师早年所作的《黎基尼变奏曲》‘:“这部创作于贝多芬青年时代(1 792 年)并被带去维也纳的变奏曲,不仅是贝多芬作为一位出色演奏者的证明,也展示了他所具备的独特才华:他不仅能将主题进行全新诠释,还能以此为基础创作出旋律和绚烂的乐段。今日的钢琴演奏者们必须通过大量练习才能达到这种水平。”

除了密友和知己,有些贵族也成为贝多芬一生重要的支持者。宫廷参议官遗孀冯,勃罗宁夫人(Helene von Breuning)的住处,成为母亲故去后贝多芬的第二个家,贝多芬不仅给勃罗宁家的孩子教授音乐,同时也与冯-勃罗宁夫人的女儿埃莱奥诺雷(Ereonore von Breuning)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后来,埃莱奥诺雷嫁与贝多芬青年时期的好友弗朗茨。吉尔哈德,韦格勒( Franz GerhardWegeler)为妻。P021

据同时代相关证据可知,就钢琴演奏而言贝多芬是绝对的大师,没有什么可以与他那源于瞬间情感、顷刻一气呵成的即兴演奏相比拟。描述的文字包括“涛奔浪卷”“狂风怒吼”“自然之力下的湍急溪语”“烈火般的强烈表达”——这些表演中进发的汹涌激情,无一不昭示着他音乐的力量。虽然极少有乐评家谈及贝多芬演奏“抒情的潜力”或“如歌的音色”,但当人们将他与其竞争者相比较时,这突出的优势备受赞誉。当时的上流社会贵族心属莫扎特。他们自然会将这位来自波恩的青年人与之进行比较。更具吸引力的也许还有当时上流社会音乐家间的竞争,虽然他们的名字今日已鲜有耳闻;除非他们与贝多芬有可比性,或是他们的钢琴演奏亦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这其中包括(也是为数不多、至今还为人所知的名字)穆齐奥,克莱门蒂( Muzio Clementi,生于,752 年),与贝多芬几乎同龄的钢琴家约翰·巴普蒂斯特·克拉默(Johann BaptistCramer,生于,771年)、约瑟夫·沃尔夫尔(JosephiohannBaptist Wolfl,生于1773 年)。瓦茨拉夫,扬‘克什提特尔,托马谢克 t Wenzel Johann Tomaschek)’作为那个时代极为重要的作曲家,当他与贝多芬初次相遇时,对方的演奏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在此后的数日里,托马谢克只能坐在钢琴前努力用弹奏排解心中烦扰——他想要立刻“达到”如贝多芬一般的演奏。在此后的许多年间,这两位艺术家保持了极为良好的关系。托马谢克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关于贝多芬演奏的珍贵记录,通过这些记录能让我们更加充分地了解到:贝多芬钢琴家形象后面那富有条理的头脑、作曲家的思维,还有与之相关的技艺。

他如此快速成名,成为一位伟大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但他是如何演奏的?那绝非如今日的钢琴表演者一般,手指在琴键上起落弹出背诵的乐段一按键、按键、按键——这是什么?绝非如此!一位真正的钢琴艺术家表演时,一切都应当是关联的,是一个整体:人们可以将其称作一个流畅完整的作品,这才是钢琴演.。除此之外的绝对都不是。

从这种角度来看也许就并不稀奇:当面对那些极其激动的听众时,贝多芬会乐于跟他们开玩笑,车尔尼的记录就是很好的见证。

当他想身处某一个圈子时,他会给每一个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其中甚至有人会热泪盈眶。当他结束了一段这样的即兴曲演奏后,会用大笑打断那些因他的音乐深陷感动的听众,并挪榆,“和您开个玩笑”,他语气轻快:“谁能在一群如此任性的孩子们中生活呢1”

这一切关乎坚不可摧的自信,从最初时贝多芬就不曾缺乏这点。当对手们用当时最流行的方式向他直接发出挑战时,贝多芬可以自信地击败所有人。那可是直接挑战琴技!  当时维也纳的行家们,第一次遇到这位来自波恩的年轻陌生人时,这种竞技常会上演。作为或许是当时维也纳最成功,也极具自信的钢琴家,约瑟夫。格林尼克( Joseph Gelinek)‘带着奥托,扬斯(Otto Jahns)前去赴约,“同初来此地的一位年轻钢琴家切磋技艺”。“我要加以借鉴”,作为补充,他后来写下次日自己的挫败感:“天,那绝非人类,那是魔鬼;他的演奏会夺去我以及所有人的生命。他居然可以这样即兴表演!”若所述非虚,这会是关于贝多芬那无与伦比即兴演奏艺术的最早评论。

作为比贝多芬年长5岁并享誉欧洲的独奏家,1800 年,丹尼尔·施泰贝尔特( DanieJ Gottlieb Steibelt)来到奥地利,在与贝多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琴技较量后,他被对方充满“想象”的艺术风暴折服。

贝多芬能超越施泰贝尔特,最初这种呼声饱受质疑,甚至连贝多芬的朋友都认为,那位早已成为维也纳偶像的艺术家能做贝多芬的老师。这两位钢琴家(也同是作曲家)共有两次交锋,第一次是在莫里茨,冯·弗里斯伯爵( Moritz von Fries)的沙龙上,首先登场的贝多芬弹奏了用流行小调作为主题创作的“三重奏”他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据旁观者的观察,在施泰贝尔特走向钢琴,并志在必得地用他自创的、带有低音—震音( Bass-TremoJo)乐段的作品迎战前,他曾倨傲地给予了贝多芬很高的肯定。

但也许是贝多芬自愿放弃,他并没有再次回到伴奏位。看起来,施泰贝尔特成为了这场双人比赛的获胜者,并稳操胜券地为一周后的音乐会做准备,到时他会演奏一首以贝多芬三重奏作品为主题的新幻想曲。

但结果出乎意外,贝多芬再次上场,他随意接过一本施泰贝尔特作品的大提琴谱,并把它倒置(!)在谱架上,开始与此相关的即兴曲演奏。他激情喷薄,乐评家对接下来发生的事众口如一:当贝多芬还伴随着众人热烈的掌声演奏时,施泰贝尔特离开了大厅。从此,他们再未谋面——虽然此后施泰贝尔特多次受邀前往维也纳,但邀请者必须向他郑重保证:贝多芬不会出现在同一场合。P032

如果认为,借助公共关系快速飞黄腾达是20世纪晚期才有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  1795 年 1 1月,在第1号作品出版大获成功仅仅几周后,人们就在《维也纳日报》上读到:“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先生,这位大师饱含对艺术群体的爱,为高雅的上流艺术界创作了适于小型舞会的小步舞曲和德国舞曲。”此时,这位作曲家已被称为“大师”。通过报纸上有关舞会的内容,贝多芬紧随那位德高望重、影响他未来命运之人的脚步:  1792 年,海顿就曾为那些“高雅的艺术界人士”创作了1 2首小步舞曲和德国舞曲,这样做的还有在同年创作相似舞曲的列奥波德。科策卢(LeopoJdKozeluch)‘、在1 794 年创作(用于大型舞厅演奏舞曲)的卡尔·冯。迪特斯多夫和同年为小型舞会作曲的约瑟夫冯,艾布勒( Joseph von Eybler)。

从1795 年到 1797 年,关于贝多芬的描述通常依旧是:独一无二的、创作了“最受欢迎的小步舞曲及德国舞曲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先生”,之前海顿也未曾受此赞誉。  “最受欢迎”可以是由女舞者们决定的,当阿塔里亚出版社1 795 年为她们带来钢琴改编曲后,他的这类曲子就变成了“畅销”的代名词。同海顿、莫扎特一样,即使在名声鼎盛时,贝多芬也从未因这些“舞会创作”而感到难堪,如创作于1819 年的《莫德林格舞曲》(Modlinger Tanze,W00、7),那时除了最后三部作品外,贝多芬的其他八部交响曲、全部的协奏曲及所有的钢琴奏鸣曲都已问世。P037\在那个时期,贝多芬常常以钢琴家的身份参加“竞技之战”,就如我们前文提及与施泰贝尔特的那般。通常,贝多芬只演奏自己的作品,即使是与其他钢琴家一起演出时。曾经有一场钢琴与管乐五重奏( Op.16)演出,在宫廷中备受礼遇:那是1798 年 4月,弗朗茨皇帝亲临安东尼奥·萨列里举办的演奏会,身为宫廷乐长萨列里多次称赞了这位来自波恩的年轻人。其后不久,贝多芬就开始在萨列里处学习,尤其是关于人声部分的编配。当时上课所用的练习稿都被保留了下来,我们在上面可以看到萨列里大量的批注笔迹,他的权威性让贝多芬这位早已技艺纯熟的天才心悦诚服!

竞争让身为钢琴家的贝多芬成长。当时,半个欧洲都臣服于钢琴家约瑟夫·沃尔夫尔膝下。这位比贝多芬年少两岁的萨尔茨堡音乐家,被人们视为传奇。他曾随利奥波德。莫扎特学习,并因7岁时一场自己作品的小提琴演奏会而轰动一时。关于他的钢琴演奏技巧,就如他自己所言:“已是极为精湛。”作为作曲家他追随着莫扎特的脚步,至少,从演出地选择这个角度来说如此。在布拉格,他备受追捧;在维也纳,他被《魔笛》的经纪人席卡内德f Schikaneder)聘用:1795 年11月,在《魔笛》的首演地维登歌剧院(Theater auf der Wieden,上演了沃尔夫尔的歌剧《地狱山》( Der Hollenberg);   1’797 年 1月,歌剧《美丽的奶场姑娘》(Das schone Milchmadchen)也在卡恩特纳托尔剧 院(Karntnertortheater)上演。

但作为一名钢琴艺术家,沃尔夫尔是“危险的”,这种概念就如同贝多芬之于维也纳人一样。

瓦茨拉夫·托马谢克曾亲耳听过1799 年在布拉格的对决,他对此的描述格外生动。






吴砺

2021.9.22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