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22|回复: 3

农民一生要盖几次房?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65

回帖

493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93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民一生要盖几次房?
作者:王玉琪   ( 2007年 05月 21日 )

———从一个典型事例探析我国农村建房现象

  一个农民,一生要盖几次房子呢?
  在北京打工的方明告诉记者,从他记事起到现在,他们家已经盖了四次房子了。
  方明的老家在安徽省桐城市香铺乡牌楼村,今年才32岁,按这个年纪计算,他们家平均8年就盖一次房子。“还不是翻修,都是推倒了重建的。”
  四次建房,越建越好
  眼前的方明,个子不高,却很精明。他说他只有小学文化,但出来打工已经很有年头了,走南闯北的经历,使他很健谈。
  “第一次盖房子还是我很小的时候,刚刚记事吧。原来住的房子什么样早就没有印象了,重新盖的房子是茅草房,墙是土坯墙,盖了三间。至于花了多少钱就不知道了,那时候太小,也不懂。不过现在想想,不会花太多的钱的。土墙草屋的,也不值钱。”
  方明的话能把人的思绪带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贫穷的农村。
  土坯墙,茅草房,取材简单方便,请本村几个会“盖屋”的人帮个忙,招待几顿饭,用不了几个钱,能遮风挡雨的房子就建成了。方明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长大了。
  “第二次盖房子,大概是在80年代,我十多岁了。原来的茅草房破旧了,在原地推倒重建。还是土坯墙,只不过屋顶的茅草换成了瓦,从此我们家住上了瓦房。听父母事后算账,大概花了1500多元钱。瓦房嘛,总要花钱的。在当时是很多钱啊。”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粮食丰收了,农民的腰包也鼓了。有了钱,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盖房子。因此,草房换瓦房,在当时中国农村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第三次盖房子,是90年代了,哥哥要结婚,按照当地的风俗,结婚一定要有新房子的。那一次,把旧房子全部扒掉,盖了四间正房,两间偏房,全部是青砖青瓦。总共花了五六千元钱,是父母和我哥出的钱。我哥结婚就住在新房子里了。”
  20世纪90年代,正是农民工大量流动的时期。方明的老家安徽桐城属于山区丘陵地带,耕地本来就少,以种植水稻为主。他和哥哥便离开家乡到处打工。不到20岁的方明跟着老乡一起学做马口铁的生意,换个锅底敲个烟筒之类的。而他的哥哥,和许许多多在外打工的青年农民一样,把打工挣的钱带回家,盖房子娶媳妇。
  “第四次盖房子,是我自己出钱给自己盖的了。”
  第三次建房不久,方明的父母先后因病去世了。母亲临终前,当着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的面,对房产的继承做出了安排,四间正房两间偏房,兄弟二人一人一半。母亲去世后,方明再次踏上外出打工之路。期间,有人给他介绍了几个对象,但都因各种原因没有成功。2003年,怀揣多年打工积攒下的五六万元钱,方明回到家乡,这次他要自己出钱为自己盖房子了。
  “我把属于我的那两间正房扒掉,盖起了两层楼。地基很深,打的梅花桩。房子没怎么设计,就按照别人家的样子盖。那时候,钢筋水泥都还便宜,那也花了五六万,我打工挣的钱全部花进去了。”
  那一年方明28岁了,还是个单身汉。
  盖了好房子,没过上好日子
  对于自己的这次建房,方明现在很是后悔。
  房子建好后,根本没怎么住,方明还是离开家乡离开自己亲手建起的小楼。在江苏徐州打工时,认识了一个姑娘,两人情投意合,终结良缘。
  婚后不久,孩子出生了。方明父母已故,妻子是江苏睢宁人,把老婆孩子留在桐城老家,多有不便,只能把他们留在睢宁的娘家,老家的楼房大门一锁就是好几年。“现在看来真不该盖,有那几万块钱,干什么不行啊。”
  方明说自己盖了好房子,没过上好日子。这里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房子盖好了没住进去,没能享受到好房子。二是盖房子把钱都花光了,过好日子没钱怎么行?还得出去拼命挣钱。
  其实,这在当今农村非常普遍。在北京工作的陈先生“五一”期间回了趟老家,他的老家位于北京以东,隶属于天津蓟县的一个普通村庄,对家乡农民盖房子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回来后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了《盖房子导致农民代代贫穷如何破解》的文章,文章中说:“在农村,一个男性农民一生要盖两次房,一次是在他35岁左右,这时他自己住的房子因为是父亲在12-13年前为他结婚时盖的,必须翻盖了,否则不仅在村里没面子,而且由于质量问题,房子已低矮破旧,甚至跑风漏雨了!另一次是在45岁左右,这时儿子23岁左右,儿子娶媳妇是必须要为他盖房的。
  “我回去了解了一下盖房子的成本:在农村,有儿子到了18岁,按政策就可以申请宅基地,不用支付土地费用。但房子的建筑成本越来越高了,一般三间房要5万元~8万元。房子建安费用增高有几个原因:房子所需砖、水泥、门窗、瓦等都涨了价,而且人工费不再像几年前那样,欠人情从村里请人,只要管饭就可以,现在壮工都进城务工了,按照市场价支付人工费是必须的,盖房子的人工费,要占到总成本的30%-50%。
  “按男性农民一生盖两次房计算,他总共要花10万元~16万元,而这个数字,刚好是他从20岁开始赚钱,20多年后总收入的70%-80%,也就是他多半生的积蓄。在农村,45岁之后,农民普遍体质下降,疾病渐多,由于看病贵,舍不得吃药、去医院,于是房子盖好了,身体却垮了,这个循环长期困扰着众多的农民家庭。”
  盖了好房子,没过上好日子,源于农村代代盖新房的传统思维模式。在农村的很多地方,男人成家立业娶媳妇,一定要盖新房子,否则女方是不会同意过门的。而在农村盖房子,一般来说,不规划,不设计,施工凭经验,样式靠模仿。地基的牢固程度、建材的质量标准、房屋的抗震性能等等,都没有一定的保障,由此导致房屋的使用寿命短,一般也就十几年左右。因此在农村,像方明家那样隔上个十年八年就盖一次房子,就不足为怪了。而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最后大部分都用在盖房子上了。
  盖了好房子,没过上好日子,还和当今农民工的大量流动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么一支流动的大军,在各个城市之间漂泊。尽管他们喜欢都市生活,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但由于目前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他们只能把城市当作暂时的栖身之地,他们的根还在家乡,他们最终不得不回到那里去。因此,他们要把在外面挣的钱,在家乡为自己盖一处好的房子,即便暂时不去住,也会给自己在家乡赢得面子和尊严。而自己,则在城市的边缘,租着简陋的房屋,一住就是许多年。
  “现在看来,我们农村人盖房子的观念是该改一改了。”虽然只上过小学,但走南闯北打工这么多年,方明的见识的确非同一般。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能不能改变那种结婚必须盖新房的传统习惯呢?农民建房,能不能量力而行,不互相攀比?另外,缺少设计与规划和质量标准,是当前农村建房中存在的一大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为他们提供帮助。方明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也在一起议论,怎么就没有人来帮我们村规划一下呢?”此外,对那些一时没有充裕的建房资金而又急需改善居住条件的农民,政府可以提供低息贷款,减轻农民建房一次性投入过大的负担,也为他们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

<DIV align=right>
稿件来源:农民日报</DIV>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4

主题

583

回帖

61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14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房子所累....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47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总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076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个字:累。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

主题

88

回帖

122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22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要活的实在,莫要太多的虚荣!

桐城人该反思了,放眼安徽,桐城人住房面子工程可谓前茅呀!如此发展,不足为奇~

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上........

 

[此帖子已被 速溶咖啡 在 2007-5-24 12:53:17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