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4|回复: 0

[散文] 《故国人民有所思》

[复制链接]

6342

主题

156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82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4-5-17 14: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国人民有所思》


翻阅《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陈徒手著.
一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3.5(2023.11重印)

首先我列出来这本书的目录:
“目录
序言邵燕祥
俞平伯:1954.年的抵制和转弯
马寅初在北大的苦涩旧事
陈垣校长入党前后波澜
冯友兰:哲学斗争的个人挣扎史
汤用彤:五十年代的思想病
贺麟:转型时代的落魄和转机
周培源:坚辞背后的酸辛诉说
傅鹰:中右标兵的悲情
文件中的王瑶
蔡旭:大跃进“小麦王”的苦恼冯定:大批判困局中的棋子
后记”

这本书邵燕祥写的序言让人印象深刻,我摘录几段:
“北大党委1958年把傅鹰、游国恩等列入“不服输,依然翘尾巴,须严打”之列。“继续烧他们,把他们的尾巴烧得夹起来,特别是要剥夺他们在群众中的思想影响”。” P005
“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到全国中文系协作组会议上叫好助威,认为学生向王瑶、游国恩开火,局面打开了,对全国学术界都是一件大事,将写入文学史:“保持对立面有好处,像王瑶、游国恩不服气很好,正好继续批判⋯••整风经验证明,经过群众批判,什么问题都能搞深刻。”在这里,周扬跟康生一样,并没有多少新创意,只是在传经学舌,连“保持对立面”云云,也是从毛泽东新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趸来的。如果追溯得更远,那么毛泽东20世纪 40年代在延安整风报告中,批判知识分子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两大知识门类上,是“比
较地最无知识的”一语,实在具有“元典”的意义,他后来的名言“唯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以及“书读得愈多愈益”都是缘此思路而来。”P004
“附带说一句,北大党委书记、副校长江隆基因反有派斗争期间领导不力,1958年初调离。
所谓“领导不力”,实指他“钓鱼”不力,在鸣放阶段疏于组织,致使教授、副教授一级“放毒”放得不够,后来其继任者叫各个总支清查重点人物的反动言论,凑不够数,徒呼负负;虽又补划右派若干人,还是深感遗憾,指责江有右的方向错误。至于江校长当时是由于政治上右倾,没有切实贯彻“引蛇出洞”的策略,还是由于“五一九”学生运动风起云涌,顾了学生这头,漏了先生那头,今天就说不清了。”P007

“50年代初期,执政党和新政权都处在革命胜利后的上升期,社会上从上到下唯觉是尊,高校中党团员的革命意志是与政治优越感共生的。他们格外容易接受从“粪土当年方户侯”到“粪士”校中的“旧教授”,在最初一轮批判老教师的运动中,承上启下,带动刚刚入学的新生们,一起冲锋陷阵,那些老教师、名教授纷纷应声败下阵来。这些党团员所以底气十足,除了组织上有上级党支持鼓励外,思想上则是无保留地信赖党的“政治正确””P009
“这本书,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郁达夫曾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一个民族没有杰出的人物是可悲的,有了杰出的人物而不知爱惜,更是可悲的。我们老是感叹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项的精英;如果我们的政治文化机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弦易辙,一旦有了获得诺贝尔奖的精英,岂不也还是难免像他们的前辈一样遭受歧视、打击、践踏、摧残、迫害吗?”P013

这一段序言中,我十分吃惊地看到,五七年北大书记因为“引蛇出洞”不给力,抓到北大教授可以治罪的言论不够多而被调离。
这序言最后一段,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中国网络上最近几年,中国各个行业的稍有一点点名气的人,几乎所有所谓的“名人”被网络上中国几个著名的二流子的网红爆打,全部“歼灭”了他们的名声和荣誉——这带来的影响,让所有的人都夹着尾巴做人,低调做人。
也许这一二十年,未来考古学家会惊讶地发现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所有领域都是没有杰出人才的名字留下的“无名氏时代”。江山依旧在,世上无“名人”。

匆匆大致翻了一下这本只有18万字的小册子,我还想还摘录几处印象较深的段落:
“到了1958年“双反”运动时,北大及经济系党组织挑中马寅初为经济界批判重点人物,学术思想批判小组里自称“青年战斗员”的年轻人依靠集体力量,分工阅读马寅初的著作与讲义,准备日后与马面对面进行讨论和批判。结果,青年人阅读之后大大地壮胆,发现原来被人们看作是“庞然大物”的马寅初不过是一个牢固地站在资产阶级立场、“知识少得可怜”的人,便觉得可以鼓起勇气向马及其别的权威教授开起火来。北大党委当年的批判报告中一涉及马寅初,就时常充斥着这种嘲讽、不屑的语气,对学术出身的本校校长的学识如此不敬在北大史上也属罕见。
后来连中共高层人士也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马寅初的轻视态度,康生1958年6月5日在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轻易地说道:“马寅初的理论无非就是团团转,还把北大弄得团团转。”他以山东俗话“人手”来反驳马寅初的“人口论”,因为“牛马狗都有口,但没有手,只有人才有手”。他由此推论说:“马寅初只见口,不见手,这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P033

“1959年3月起,受市场紧张的波及,北大的食堂大锅使用情况告急。北大原有20口大锅,但三分之三是坏的,都是补了不少补丁,其中有七至八口随时都有掉底的危险,几千人吃饭就会受到严E
重影响。9月开学后,学生、教职员工又得增加5000人,计划再开辟两个食堂,需新添八口大锅。陆平原任铁道部副部长,他为此事回铁道部奔跑多次,央求旧部属为北大救急。他又跑到市委找主管生产的常务副市长万里帮忙,恳请在工业系统内部突击解决。但是就是这么一大圈的折腾,最终陆平只是无奈地借到一口小锅。(见
1959年3月8日市高校党委办公室《部分高等学校对日用工业品需要的情況》)为了几口炒菜锅,人脉资源如此丰富的陆平尚且这样,书生气十足、不识中共内部运作的马寅初更会一筹莫展了,可能最多找一找相识的陈云帮忙。大锅尚未解决,学生又反映由于灯泡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八个学生住一间的宿舍,不少已由两盏灯减一盏灯。北大在全校范围内又缺饭碗1万个,总务人员多次跑到市场上去看,发现只存有少量高级细碗,贵的七至八角才能买到一个,最便宜的小碗也得有一角四分钱,但因体积太小也不便于学生使用,货源也不充足。学生对此发了很多牢骚,陆平他们又得开始新的一圈恳求。
1959年4月大米供应紧缺,市面上出现波动。各高校党委遵从上级指示,开始紧急布置相应工作安排,譬如要求全体党员不许抢购大米,在家中自觉地少吃大米,及时了解群众反映,并在此问题上保守国家机密。这样的活动工作量大,机密性强,掌握分寸很重要,说话口径也颇有难度。这样的事情让经济学家马寅初去操作,一定是嗫嗎不止,万般苦恼。
这就是马寅初当年所面对的历史特定情景,他上不了火热的前台,只能菱缩在历史暗处安顿自己不安的心境。后来的人们只熟悉他在学术领域的那份坚忍和骨气,他在北大苦涩的旧事所蕴涵的困顿和难堪同样值得我们去记取。” P055

“整个哲学系共处理了36名右派,但多是青年学生。在29名老教授中,仅仅划了一个张岱年为有派,而且还不是头号人物,战绩微小,让后任的校党委成员们追悔莫及。陆平和反右班子曾经分析说,冯友兰他们从斗争中学到了经验,看形势办事,斗一斗,就缩一缩,因而不易抓到他们右派的证据。心理专业教授桑灿南在6月7日刚露了一点攻击肃反的苗头,第二天一听“六八”社论发表,便不再讲了。
党委常委、人事处处长伊敏曾在全系党员大会上披露,学校曾经暗地里搜集过哲学系几个老教授的材料,但在党委会逐个研究时,终究觉得他们暴露不够,材料不足,未能成划右派的硬性根据。这只能柽江隆基当初领导鸣放太差,决心不大,动手不狠,一念之差,被动地造成荒废战机的全校性错误。
北大校方在划右派阶段出手过于凶狠,处理之重在北京高校闻名,令人闻之色变。从伊敏的发言材料中看出,反右派斗争中北大共划有派705人,其中学生591人,占全校参加运动学生总人数的7.7%,其他高等学校学生右派一般占4%左右。当时全校划右派人数最多的单位,如物四班达 23%,数四二班达32%。哲学系学生右倾比例在全校也是比较高的单位之一。(见1966年1月16日《北大哲学系党员于部整风学习会议简报》第121 期伊敏发言)”P091

“农学系掌握实权的党员副主任姜秉权跟系里青年团员教师说:“他们改造起来很难,就是改造了也没有什么用,因为他们除了错误的观点外,就没有什么技术。批判后说是从头学起,和一个学生差不多,改造他们又费劲,不如培养新的。”” P 197。



这本书的主人公大多数受到一些挫折,但是基本上都寿终正寝,这绝对已经是那个年代的幸运之人了。这些教授性格上多是比较温和的能屈能忍的人,是愿顺着时尚语言学讲话的,所以在惊涛骇浪中基本平安度过罕见的一小撮知识分子。
从摘录的片段来看,到1959年,整个北京大学要添加8口煮饭的大锅,竟然动用高层各方力量,才弄到了一口小锅——这离1949年已经十年过去了,这就是以整人为目的的时代可怜可悲的后果。



吴砺
2024.5.17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