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是下面这篇文章的转贴者。我看到这篇文章后非常感动,也非常感慨!我觉得我们桐城人真的能吃苦、能创业、能创新业、能创大业。桐城发展需要更多的创业能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扶持的力度,让更多的创业能人为桐城经济的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安徽鸿润集团董事长夏吉国—— 从“小货郎”到中国羽绒大王
| 从董事长办公桌后站起来的夏吉国,一身干净的制服,脖子上如员工般挂着公司的工作证。全然没有老总的架势,倒像个业务精熟的中层人员。
这个中国最大的羽绒用品生产和出口基地的老总面庞黝黑、笑容憨厚,与人们传统印象中桐城人的精明形象相去甚远。但从他简洁却一针见血的话语中,我们还能读出一个成功企业家的精明和睿智。
记者在桐城市桐安路18号——安徽鸿润集团所在地见到他时,夏吉国正在和客人通着电话——央视经济频道的一档栏目已打来电话,告知近日会从北京飞赴桐城,讲述他从“小货郎”起步的财富人生。
因“娃娃亲”未能上大学
夏吉国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起床,7点半开晨会,处理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接待官员、客户、媒体等方方面面来人。与记者约好上午九点的采访,因为当天有五拨客人需要接待,不得不延期至下午四点开始。
和很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一样如今身家已达数亿的夏吉国获得了很多个人荣誉,如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等等。
因为这些“光环”,夏吉国现在的生活异常忙碌,每天都要在交际应酬中耗费不少精力。夏吉国对此似平早已习惯,“做企业,外部环境也很重要啊!”
如果将时光倒转20年,肯定没有几个人会认识夏吉国。他当年只是个“小货郎”,每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一边摇着手里的拨浪鼓,一边叫卖各类廉价的小商品,顺带着收些鸭毛鹅毛。
夏吉国1976年毕业于桐城中学,1977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参加了高考,尽管成绩比录取分数线高出30.5分,但因为9岁时订下的一桩“娃娃亲”,填志愿时,岳父要求他在婚姻状况栏里填上“已婚”,他就此与大学失之交臂。
“我父亲生前就是‘货郎’,他去世的时候,留下的除了一笔18个债主共有的1860元的债务,就只有一副货郎担子。所以高考落榜后,为养家糊口,我就‘子承父业’,干起了‘货郎’的营生。”
除此之外.年轻时的夏吉国还尝试过很多职业。“我当过村团支部书记、会计、民办教师、供销员,伐木工,养过楮、土鳘虫、蜜蜂……”夏吉国靠在宽大的沙发里,平静地回忆着.“人世间的苦,我都尝遍了。”
也许正因为如此,夏吉国现在每年都会有意招聘一些山区穷人家的孩子和伤残人士来厂工作,“他们在家,时间也荒废了,但在我这,一年能赚一万多块钱,这足够让一户山区人家脱贫了”。
曾为10万元贷款流泪
如今,夏吉国的安徽鸿润集团已是国内最大的羽绒产品出口生产企业,产品出口额连续八年全国第一,在安徽民企排行榜上,鸿润集团也多年位列前20位,夏吉国本人的身家也早已过亿。但1992年,在他创业之初,夏吉国却曾因一笔10万元的贷款而潸然泪下。
1991年,夏吉国听从朋友劝告,开始在当地办厂,借了村部的几间房子当厂址,在安庆供销社以2000元/年的价格租了一台单箱分毛机和一台羽绒分离机,夏吉国的陡岗羽绒厂(鸿润集团的前身)开始扬帆起航。当时工厂总共只有四名成员,夏吉国东拼西凑的20000元便是全部的运作资金。
但与办厂条件的简陋相比,外界的讥讽和刁难更令夏吉国难堪。“当年我去给工厂注册时,有个领导对我说,就凭你也想办厂?”这句话让当的夏吉国很受打击,但也恰恰是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后来的辉煌。
“这句讥讽,后来也成了我做事的动力之一,从这个角度说,我还应该感谢他。”夏吉国淡淡一笑。时过境迁,谈及此事夏吉国已然心态从容。
1992年,为了给工厂贷到10万元的“救命钱”,夏吉国三番五次到银行申请,但有关领导不但不贷款,还屡屡有意刁碓。每次,夏吉国只能厚着脸皮忍气吞声,有一天,在被该领导再次刁难之后,夏吉国终于忍不住心中的屈辱,刚走出办公室,泪水就夺眶而出。
虽然这笔“救命钱”最终贷到了,但谈起创业初期的磨难,夏吉国还是颇为感慨。“我们厂早期的发展资金,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跑来的。”
2000年,夏吉国出资百万,参与组建了桐城市民生担保公司,现在这家公司,每年都要为六七百户小企业,提供总额达7000多万元的贷款支持。夏吉国坦言,做这件事,和自己当年贷款难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诚信鸭的故事
在鸿润集团产品陈列室的墙上,挂着一张鸭子的照片,非常惹眼。经过了解记者得知,这张照片的背后,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
1997年,夏吉国与丹麦商人哈利签了一笔价值700万美元的订单,但后来因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如果继续按原价出货,鸿润将蒙受数额巨大的损失。按照合同文本,夏吉国是可以与对方重新议价的,但考虑到是双方首次合作,夏吉国选择了信守诺言,独自承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损失。
哈利先生听说之后非常感动,特意从国外带来一只鸭子,送给夏吉国表达敬意和感谢,这只鸭子后来被命名为“诚信鸭”。现在,鸿润集团与哈利先生的贸易额每年都固定在1000万美元以上。
“做企业信用很重要,特别是和外商做生意,代表的是中国企业的形象,更要讲究诚信”,夏吉国在向记者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时,将“诚信”放在了第一位。
“这么多年,鸿润没有拖欠过一次银行贷款,而且我们的产品通过了五项国际权威认证,这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是不多的。”夏吉国不无自豪地说。记者注意到,在鸿润员工的名片上,右上角都印有这五项国际认证的标志。
除了诚信和质量,在夏吉国看来,人才和技术创新也是企业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吸引人才,鸿润每年都要去高校公开招聘、选拔几十名员工去高校深造。尽管地处小城,但鸿润公司现在已有博士生两名,硕士生6名,还有几位“海归”的留学生。
在科技创新方面,鸿润也组建了加多人的新产品研发队伍。而且每年与科大、安大等省内高校开展台作,攻克技术难题。
“我们现在有一款羽绒被,外面是真丝的,里面是吊吊绒,在日本的售价达到170多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3万元,为什么能卖这么贵,就是因为技术含量高。”
让“鸿润”走进国人卧房
在夏吉国的领导下,鸿润集团的规模日益扩大,成为国内仅次于“波司登”的羽绒产品生产企业。而且在去年通过了上市辅导期,目前相关上市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当中。
但一直以来,由于99%的产品出口,鸿润品牌尽管在国外同行中无人不知,但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知名度却很有限。夏吉国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向记者透露,鸿润将逐步改变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事实上,“让鸿润走进国人卧房”的行动已经起步。目前在北京、上海、重庆等不少大城市,鸿润都成立了办事处,有的地方已经设立了专卖店。
“公司正准备在央视投巨资用于广告宣传,把鸿润在国内的知名度打响,争取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齐头并进。”
除了进军国内市场的勃勃雄心,对于公司的产品定位,夏吉国也作出了调整。将做“中国羽绒大王”的目标“升级”为“做中国家纺大王”,
“我们在羽绒被市场上已经是‘一枝独秀’,当然要树立更高的目标。”谈起这一战略目标的转变,夏吉国显得颇为淡然。
在鸿润的产品陈列室,记者看到,鸿润现在已研发了200多种家纺产品,从被套、被单到床单、枕巾、窗帘,几乎无所不包。如此完整的生产线,传递出的正是这样的信号:在向更远大的目标迈进的征途上,夏吉国已经羽丰翼劲、蓄势待发。
(实习生 齐美义 记者 甘小志) | |
[此帖子已被 快雨堂 在 2006-8-21 20:30:47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