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当年我没有上桐中,不过从老汉的字里行间我也能够领会这份桐中情结,大凡桐城人在教育方面都会以桐中为荣,就如同在文学方面以桐城派为荣一样,但是历史的发展,就像西山踏青所说的:起落浮沉乃自然现象,一个事物或一个现象终有衰败和繁荣的时期.这里面本身就有一种必须的现象,桐城派曾经的鼎兴到今天的沉寂,这其实也是一种历史必然,何况作为一个小城,在一段时间内占据高考的领先优势,放到更长的时间背景来看,其实更多的说也是一种偶然。 一直以来,桐城都是一个输出大量人才的莞尔小县,这得益于历史上桐城派的兴起及对后世的影响,这种人文和社会大环境是休寂相关的,今天的社会已经更多的转向经济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在更高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必将重塑一种全新的精神文明,经济的发展,一种得益于地理条件的优势与局部政策的倾斜,还有一种就是文化的积淀与转化,显然,今天的桐城缺乏这种物质文明的支撑,但文化的精髓还在,桐城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反思,奋发,相信桐城还会崛起,不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因为今天的桐城只是输出人才,或者更多的人才流向外地,桐城本地无法形成一个积聚人才,吸附人才与资本的中心地。而成功了的桐城人更多的是融入他所成功的社会环境当中,无法违背经济规律而反哺曾经的根基。像今天香港,深圳,广州,这些曾经是蛮荒的地方的崛起不是靠文化,更多的就是得益于地利,先有发展经济的空间才吸引和塑造了一种经济文明。今天的西安呢,洛阳呢……就像放眼历史,曾经辉煌的希腊和罗马,今天已经是过眼云烟,纽约,巴黎,伦敦转变成新的世界中心…… 所以,对于桐中高考的没落,不必过多的惊诧。今天的社会越来越发达,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曾经的书本上,课堂里,更多的优胜体现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今天桐城一地,很多走出去的人才都已经不在本地了,他们成功了,但是这个成功更多是属于他们自己,对于倾力供养他们的家庭的其他成员,却牺牲了更多自身发展的机会,赖以支持和提升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弱,这种不能够惠及自身,更多的只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慰藉的教育模式是否可取?不难想像,一个农民的家长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家长,在同样关注教育的前提下谁的孩子成功的机率更大些?家庭人员素质的高低,所生活的社会条件的落后与先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及成功来说,其实影响是非常大的…… 今天我们也要反过来的反思一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读好书,挤过独木桥,找一份好工作,然后独善其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特性,必将在长时间对一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桐城应试教育的没落并非不是一件好事。今天的社会应该更多的转向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这两种教育其实是更贴近于社会,效率更高。拿破仑的成就不是学校教育所能够给予的,爱迪生的一千多项发明和他所受的学校教育丝毫无关(因为爱迪生只读过小学),爱因斯坦呢?牛顿呢?相信都不是一个高学历的人,就是今天,比尔盖茨也是提前从学校退学,甲骨文的总裁也是…… 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智力的检测,但却不是一种潜能的激发,及品格的提升。学校教育是和IQ联系在一起的,家庭教育是锻炼形成品格基础的最佳场所,是和EQ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教育却是最重要的,是AQ的成长与潜能激发的熔炉…… 观老汉贴有感,仅此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讨论教育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