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驿铺 古驿铺系古道路附属设施。 驿道,为古代府、州、道与京师的交通要道,主要是通过驿马,加速信息传递。一般驿道每隔30里或60里设一驿站,驿站配有驿丞、马夫、差夫,专门承担驿传,其机构隶属兵部,由兵部车驾司统管。 铺道是省、州、府、县之间的交通要道。铺全称“急递铺”,主要担任地方紧急公文的传递,始创于宋代。一般铺道每隔10里设1铺,铺设司1人、铺兵若干人。铺不配马匹,铺兵每人配给夹板1副、铃攀1副、缨枪1副,油绢3尺,软绢包袱1条,箬帽蓑衣各1件,红闷棍1条,回册1本。每逢公文到铺,铺兵随即驰报,日夜兼程。铺的机构也归属兵部,由兵部统管。 桐城境内,元代设有北硖关、沙口陂2驿,这是现有记载的最早的驿站。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两驿相距不均,兵部差行人王温到县踏勘,废北硖关、沙口陂两驿,改置吕亭、陶冲2驿。清康熙十一年(1672)又改练潭站为练潭驿。至此,县内共有3驿。 吕亭驿,为桐城至北京驿道中的驿站,距县城15里,北至舒城梅心驿60里,南至练潭驿80里,西南至陶冲驿60里。明洪武十五年(1382),由北硖关驿改置。清光绪年废。 陶冲驿,系粤赣至北京驿道要驿。位于县城西南,距城45里,北至吕亭驿60里,西南至潜山县青口驿53里。明洪武十五年(1382)由沙口陂改置。清光绪年废。 练潭驿,位于县南60里。北距吕亭驿80里,南至怀宁县同安驿60里。清康熙十一年(1672)由腰站改设为驿。光绪年末废。 清代桐城境内,共设急递铺18个,有铺司18名,铺兵70名。具体分布如下: 粤赣京道:自西南向东北,每10里1铺,依次为三安铺、牛栏铺、撩风铺、石井铺。 安庆京道:自南向北,每10里1铺,依次为山西铺、横山铺、双港铺、野狐铺、棠梨铺、新庄铺、石井铺。 粤赣京道与安庆京道在石井铺交会后,向北每10里1铺,依次为腔口铺、县前铺、陆家山铺、卓家山铺、下梨桥铺、泉水铺、小关铺。 (以上摘自《桐城县交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此帖子已被 孔川 在 2006-9-10 18:19:27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