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6289
- 积分
- 2595
- 威望
- 24024
- 桐币
- 6644
- 激情
- 127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21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3-2

桐网嘉宾
 
- 积分
- 2595

 鲜花( 6)  鸡蛋( 0)
|
发表于 2009-2-25 10: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施锦绣 于 2009-2-25 09:42 发表 - p# J* S) t0 e, P% w
$ N! ~" g+ w I3 B4 _9 C" q( p
: L- v! p1 p, W- B" r4 n8 Z% F古人说,孤证不立!. Q0 P) r* ?1 g7 D% |/ ~4 {
浪子先生对本地方位尚有些糊涂(当然,他是谦虚,呵呵),何况焦弱侯一个外乡人,能保证没有出错?1 l# y/ q* T' a4 t
学渐晚年的著作《东游记》前有序,自称其自桐川“放舟而东下,”试问,桐城哪条河流直通 ...
( z+ Y7 @9 L/ b: C, |4 N) z
# h/ s% q6 G$ F- K: ~" `0 R* h这一句“孤证不立”,引得好。6 y. Q1 s1 ]3 {" c6 W9 v
那么陈靖兄确定桐川会馆在枞阳的具体史料,有哪些?我不想只是在文末的几条注批就完事,我要的,就是原本的信据,否则,整部文字可以抹煞矣。浪子行文,从来如此。并以为凡有立论处,必有引据,否则断不可立。读陈靖兄的这部文字,多少让人感觉勉强。没有论据的直接提供,实在让人没办法做出更深入更根本的辩难。) h' w0 b7 D( S
我出门就分不清东西南北的,唯有的办法就是在稿纸上画得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以我迷路是常事,不是谦虚的说法。但如果以“焦弱侯一个外乡人,能保证没有出错”为理由,来否定《澹然集》记载的可靠性,只能说有“强词夺理”的嫌疑。我在做马朴臣先生的卒年考时,就根本没用半点桐城人的史料,这是因为在桐城人的史料在这方面所据几无,但我不以为就影响了史料的可靠性。因为一个桐城人不止是桐城人,也是天下人。: e- f V: u. D9 @* |, r2 T) l
看《桐川会馆记》的末段,便知焦竑作此文的原由,是明明受到了方学渐的嘱托。那么他不可能在地理概念毫不疏通的情况下就开始乱写一气,且写完后恐怕还是要交给方学渐观读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云“犯错”,必不可能。
1 @9 Y/ x2 _# K/ N所谓“孤证不立”,恰恰又是陈靖兄对于考据学的一种错误理解。在与其它各方面都没有相交点时,这样才算作“孤证”并不能立。但《桐川会馆记》不仅于它自身的内证有密,于外证如方大镇文等皆有联,根本不能算作“孤证不立”的范畴了。
7 k0 j" y+ A$ a( E看陈靖兄的博客,已经可知至少在昨晚八点钟左右已经见到我传上来的《桐川会馆记》全文,如果想足了一晚上的时间,只是提出这样的驳难主张,我愿以朋友的名义相告:这是很含糊很不可通的。且陈靖兄在答辩中还回避了我提出的关于“桐川”与“枞川”在文中并提的问题。
- t7 S- H- w: S) W( X1 h: ^另,陈靖兄说及方学渐《东游记》序中文字,恕我短见,未读此本。但希望在引证时,即使不能全文附上,至少可以附录稍加充分的相关文字,免有“断章取义”之嫌。如此再有后面更确实的讨论,不正如此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