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淘书作者:半湖烟雨 北京的确是读书、淘书的天堂,且不说远近闻名的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宣武门琉璃厂、东四三联书店,仅P大附近就有万圣书园、风入松、海淀图书城等,此外每年春秋劳动人民文化宫、地坛会举办定期书市、除此还有琉璃厂中国书店、嘉德、瀚海的古籍拍卖会。。。。。。因此,在北京生活的这些年里,淘书也便成为最大的乐趣。如今不足八平方米的书房中,靠墙一排书架上满满堆放的几千册书,就是近十年淘来的成果。 不过,自己虽有淘书的雅兴,实无藏书的实力。“千卷穷搜剧苦辛,好书堆案转成贫”,所以尽管非常艳羡钱谦益绛云楼、徐乾学传是楼的丰富藏书,也十分钦佩黄丕烈士礼居、陆心源皕宋楼的收藏魄力,但是儒生固寒,就连收藏明清小品甚丰的历史学家谢国祯也尝发“人食瓜,余拾蒂”的慨叹,并以“瓜蒂”名斋,更何况在瓜蒂之外我等乳臭未干的小子? 然而披沙拣金,有时也会有意外的收获,案头的《保桐方略始末》便是。严格的讲,这不是一本书,而是几片穿在一起的纸。发黄的竹纸记录着岁月的流逝,潦草的笔迹述说着先前的故事。因为薄,抄得像涂鸦,大概也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因而价钱也定得很低,我也因为贪图便宜,便将此拙物收归囊中。 遍检书目,自然没有得到结果,中国五千年的丰厚积淀,仅仅是精英的撰著早已汗牛充栋,让图书馆的那些编目者手忙脚乱,谁会顾及这样一本潦草的可能不是书的书呢? 书非买不能读也,就着窗外灿烂的阳光展卷阅读。《保桐方略始末》翻译成白话也就是“桐城保卫战”。桐城,这个普通的皖中小县,却地灵人杰,不仅孕育了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而且也涌现出方苞、姚鼐、吴汝伦等桐城派散文名家,人文渊薮矣。 书本很薄,品相也差,所以刚读的时候漫不经心,不过越读越喜欢。作者以对世运强烈的责任感,用短短的几千字记述了明末崇祯间官兵与农民军征战的史实,慷慨孤愤的气息弥漫全篇,满腔的悲愤中隐喻着强烈的批判,荡气回肠。读毕掩卷,在赞赏作者优雅文笔的同时,也为其高卓的史识拍案。 谈及桐城历史,让人不能不想起当地悲惨的历史学家戴名世。一个大半辈子淹没在科举场屋中的读书人,到了53岁才中举人,57岁成进士,虽然捞得翰林院编修的闲官,然而好景不长,江苏赵申乔以其著作《南山集》语涉“狂悖”而进行弹劾,《南山集》被禁毁,戴名世伏法而死,终年61岁。 可怜的人啊,让人不禁为其不幸的人生际遇掬一把同情之泪。边慨叹边随手从书架上抽出《戴名世集》,漫无边际翻阅着,突然一愣,《保桐方略始末》的文字居然是戴名世的《孓遗录》!!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意外!实在太意外啦。。。。。。 怪不得感觉不像一篇陋儒俗作呢,原来是戴名世的作品。关于《孓遗录》,晚清陈衍《石遗室诗话》云:“康熙间,桐城戴名世《南山集》之狱,论者冤之。曾翻其全集中,并无可罪语。或曰,以《孑遗录》命名得罪也。”为戴名世惹来杀身之祸可能就是这篇文章,我突然明白传抄者将《孓遗录》改名为《保桐方略始末》,原来意在躲避清廷文字狱的血雨腥风。。。。。。。。 戴名世不是清代文字狱罹祸的第一人。康熙二年庄廷龙明史案发,许多人沦为冤魂。顾炎武哀叹其友“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的哭声未落,自己即因黄培诗案而身陷济南囹圄。雍正时曾静案起,吕留良被清世宗骂为名教罪魁,剖棺戮尸,家人披甲为奴。乾隆中编纂《四库全书》更是寓禁于征,在完成这部文化盛典的同时,也对传统进行着无情的阉割。。。。。。。。 从《孓遗录》到《保桐方略始末》,不仅仅是一本书名字的改变,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苦难历史,告诉世人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