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初名人张英的这几句诗历经几百年,已在故乡文化的滋润下演化成一出优美的黄梅新曲。 “我小时候在相府里住过,当时相府很大,还有两个后花园呢。”退休工程师张先玲刚刚看过黄梅戏《六尺巷》,显得很兴奋,“这出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张女士即是《六尺巷》中张英的第十代孙女,她讲的“相府”,就是张英在桐城县城里的老宅。故事中反映的“谦让、宽容”的品质一直为张家所提倡和传承。 张英,安徽桐城人,清代康熙六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人称为张宰相。张英的四个儿子也均为进士,尤其次子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官居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所以,在张英的家乡,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之说。据《清史稿》记载,“(张)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在讲筵,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张先玲家现在还保存着张英写给家人的《聪训斋语》,其中的《立品篇》中专门有一节说“能容让”,其中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 桐城派作家姚永朴的《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中记载:张文端公(即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即前面引的那首诗,略)。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的标志现仍在桐城市里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曾在会见外宾等不同的场合多次引用张英的这首诗。 张先玲带着小孙女和儿媳妇一起来看这出戏,虽然她从小就接触黄梅戏,但是这次的《六尺巷》却给她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看惯了《天仙配》、《女驸马》,这次的《六尺巷》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导演导得很好,演员演得也很到位。我家老祖宗的事以家乡黄梅戏的形式传播,我很爱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