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黄复彩先生介绍,“佛教进入安徽的历史,几乎就在佛教传入汉地不久,当时因汉明帝刘庄的同父异母弟刘英的被黜丹阳(今宣城一带),佛教也被随之带到江南。……而随着六世纪中,因北周废佛而南逃皖公山(今天柱山)的禅宗二祖慧可的到来,更将禅法的种子播洒到江淮一带,江淮之地因此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资料表明,唐武宗废佛前,安徽境内的寺庙不下百座,最著名的十余座,如太湖真乘寺,寿州东禅寺,含山褒禅寺,潜山天柱寺,太湖海会寺,舒州王屋寺等。”' X$ G% v" g% Z5 s' c
桐城古属舒州,王屋山就在西乡境内,可见王屋寺是的的确确存在过的。围绕王屋寺民间还流传着种种传说,其中两则很可说明王屋寺存在的年代及其盛况。一则说的是“安禅师度化雉鸡”,一则说的是“稠禅师伏虎”。这二个故事不独存在于民间口头传说,实是二则著名的禅宗公案,《清康熙桐城县志》和《道光续修县志》都有记载,同样的记载还见于多种佛教典籍。如《续高僧传》和《六道经》中,都记载有安禅师度化雉鸡的故事:“释僧安,不知何人。戒业精苦,坐禅讲解,时号多能。齐文宣时,在王屋山,聚徒二十许人。讲涅槃,始发题,有雌雉来座侧伏听,僧若食时,出外饮啄,日晚上讲,依时赴集。三卷未了遂绝不至。众咸怪之。安曰:雉今生人道,不须怪也。武平四年,安领徒至越州行头陀。忽云:往年雌雉应生在此。径至一家,遥唤雌雉,一女走出,如旧相识,礼拜歌喜。女父母异之,引入设食。安曰:此女何故名雌雉耶。答曰:见其初生发如雉毛,既是女故名雌雉也。安大笑为述本缘,女闻涕泣,苦求出家,二亲欣然许之。为讲涅槃,闻便领解,一无遗漏,至后三卷,茫然不解。于时始年十四,便就讲说,远近咸听,叹其宿习。因斯躬劝,从学者众矣。”- Z5 C# u n2 Z. l5 A
这里说的是雌雉听闻佛法转生为人,她的故事激发了大众修习佛法的热情。而在其他典册中还可看到雌雉的归宿:“约日来王屋寺,至日安于寺中诵度人经,使一徒下山候女,戒曰:听钟乃升。女果到山下,跽而听钟,钟鸣遂合掌化去。”究竟是成了正果的。作为佐证,王屋山上曾建有“雉鸡塔”,有诗专赞此塔:“塔建北山石隙中,亭亭耸立欲凌空;当时有雉通灵性,登顶凝神听讲经。”
/ H. E0 ?( V* {4 i7 z 稠禅师伏虎的公案在《康熙桐城县志》中这样记载:“僧稠,性度纯悫,一览佛经涣然神解,诣王屋山修习经典,闻两虎相斗,咆哮震山谷,稠以锡杖中解之,遂各散去。”相类似的记载在佛门典籍《大正藏》和《续高僧传》中也可找见。作为佐证,王屋山中至今仍有两座山峰名曰“伏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