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风雨,一串杨树的枝叶被折落下来。我捡起一枝,用清水洗去沾染它的泥土。那 一种天然的芳香,便透过我的意念之窗,直达内心。那一片片绿叶,显示着心的形 状。这举在手上,近在眼前的美丽,让我感受到一种既高贵又平凡的宁静和喜悦。我 找出一只净瓶,注满了水,将它供在案头。 窗外是一大块刚被雨水洗过的天空, 蓝蓝的有几片浮云。 在浮云之下,是几棵白杨树,。 在城市、在乡村、在山丘、在池塘河流边, 到处都生长着。 也许正因为它的无处不在, 所以人们对它就熟视无睹, 以至于忘记了它的形貌和存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在古代的印度,叫毕婆罗树,是印度一种极普通的树,普通的犹如我们的
杨、柳、桐、槐。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普 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成为释迦族的圣人,被后世尊 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 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 其实,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隐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不
“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棵菩提之心。若菩提 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之,若只迷信于外的物相,纵然是坐于菩提树下,也 是无用的。
[此帖子已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