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499
- 积分
- 528
- 威望
- 459
- 桐币
- 3876
- 激情
- 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4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0-11
桐网贡生
- 积分
- 528
鲜花( 0) 鸡蛋( 0)
|
望曹尖“棋盘石”的传说(在桐城县城关镇西南18 公里,跨汪河、塘湾、大塘三乡。因山顶一石似棋
盘而得名。)
从前,黄甲山区望曹尖一带无田可耕,无地可种。山民们只得以挑柴卖炭为生,度日艰难。
一天,两个年轻后生在山腰砍柴,无意间,看见山顶有一块彩色云朵,心下好奇,便想上去看个究竟。两人遂你牵我拉,依藤攀岩,爬到山顶,只见山顶那块巨石上面对面坐着两位老汉,脸色一红一白,正聚精会神地下棋。两人没有惊动老者,便悄悄下山。回到村庄,两人将这奇遇说给人听,一长者认为:那两位老汉不是凡人,红脸是南斗星,白脸是白斗星。并要年轻人明天再去,跪求仙翁治一治这里穷乡僻壤。其中一年轻人满口应承。第二天天一亮他就动身爬山,又是一路艰辛地到达山顶,两位仙人仍在全神对奕。年轻人牢记长辈嘱咐不敢惊动两位,便悄悄跪在棋盘下方,用两只手在石头上撑着。两仙棋逢对手,一时胜负难分。年轻人早已又饥又渴,遂捡起两仙吃剩的桃核放进口中,顿觉香气扑鼻,神清气爽。过了一会,他回头一看,大吃一惊,不知什么时候,高山矮了半截,丘岗变得山青水秀,地熟田沃。
后来,望曹尖上的那块巨石,人们称之为棋盘石,至今石上仍留有两仙下棋时的坐印和年轻人的跪迹。
(这个我是去过的,大概十岁的时候吧,与之相对是有个仙人洞,可惜那年没有找到.)
--------------------------------------------------------------------------------
作者: 阿夏 时间: 2008-6-21 18:54 标题: 考老尖上的石狮子
考老尖上的石狮子
这个故事,记得不太全了,不过现在的考老尖成了香火盛地.每年春节,观音会,去的人很多,有时候,求佛抽签都排不上队,所以很多人都是一大清早就上去了.
考老尖,也有人说是"靠(就是敲的意思,音)锣尖",话说,战乱时,因为它很高,在上面敲锣,周围很多地儿都能听到.
也许是另外一种,叫"栲栳"因为这在古时,是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山就像倒过来的栲栳.
山很陡,发龙庵就在顶上.也许很多人都不知考老尖另外一个故事,那就是关于那个狮子口,老人们都说狮子口常年水流不止,那怕是再旱天.话说当年,有个父子是挖的,每次挖的药草,都卖给城里药铺.一次儿子去考老尖上去挖药草.看见那狮子口边长着一朵很好看的花,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偶也不记得书上是怎么写的了.只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花谢了,结了一个铃铛的小葫芦.上面还有一些像字又不像字的花纹,儿子本也不识字,只觉得好看,就给摘回来了,在去城里的路上.药铺的老板也不知是什么药材,便没有收.儿子只好带回家啦,在回家的路上,两个洋人看到那个小葫芦.很好奇,便花了大价钱买去.儿子很高兴,但又有一些奇怪,两洋人咋就花了那么大的价钱呢,然后这个小子就一路跟踪两洋人,跟呀跟呀,他们来到考老尖,只见两洋人拿着小葫芦,对着那狮子口,摇了摇.石门慢慢打开了,洞里还有两只金狮子欢快的跑出来.那小子很着急啦.这好东西不能让老外弄去呀,于是,小子一个急步抢过洋人手里的铃铛葫芦.然后钻进洞里,摇起铃铛,把两只狮子又给引回去了.然后砸了葫芦,洞门永远的关了起来.唉,两个小狮子也就永远的关起来了,老人说那流不完的泉水是狮子的泪.(这是民间版的,官方版的是另一个,有很多记载,偶就不打了,好累哦!!!!)
--------------------------------------------------------------------------------
作者: 阿夏 时间: 2008-6-21 19:26 标题: 天高不为高,人心最为高,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
天高不为高,人心最为高,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仙姑井
传说唐朝,大同禅师来龙眠山修炼,深谷中跑来一只梅花母鹿,终日伴随禅师,如影随形,不知过了几多年月,母鹿忽然产下一肉球,里面钻出一幼女。仙僧收留身边抚养。幼女十二三岁时,不甘寂寞,来到民间与牧童玩耍,一次被大同禅师发现,立即逐她下山。她被迫离开山门后,县城(桐城)柴巷口一个姓何的人家收留了她。仙姑长到十七、八岁,漂亮无比。何家想把她嫁出去赚一笔厚礼,她死活不依。何家没法,打发她住进过道口的一间破房里,她凝视屋外,昔日的牧童,如今都成了饥困的柴夫,心想佛本济世为怀,眼前民生受难,却不能拯救,岂不有悖佛德?因而闭目诵经,就地涅,为民生祈祷。于是在她圆寂的那块地面,涌出清泉,泉水芬芳如酒,行人饮上一口,只觉肩上的担子轻了份量,脚力倍增。于是,他们捐钱圈井,旁边修了一座仙姑庙。古往今来,过往行人在仙姑井旁饮水解渴,心里总不忘仙姑救民济世的功德。
再说那何家人啦,拿着那泉水,当酒卖,旁人说他们有福气,哪知人家不知足说了句"好是好,就是家里猪无糟".
唉,后来泉水就变成一般的泉水.何家人也不能把它当成酒来卖了.
这个故事,好像各个地区都有,传说吧.
--------------------------------------------------------------------------------
作者: 阿夏 时间: 2008-6-21 19:40 标题: 草鞋宕----------------薛仁贵
草鞋宕----------------薛仁贵
这个山呢,就在偶家后面.很高,上去挺累的,好像我也没去过几次.
说话老薛同志呢,挑着一挑土,一脚正踏在山上呢,也就是现在的草鞋宕,不知啥子急事,让他把担子一扔就跑了,都说他力大无比热,一脚把山踩出一个坑.桐城人都叫那个坑坑洼洼的叫"宕"dang .比如"洋沟宕" 扔出的两粪箕土呢,一个成了大团山,一个成了小团山,就两个山很小啦,就在村子旁边.扔出的扁担呢,成了扁担冲.桐城还真有一个扁担冲.不信你查啦!!!!!
[ 本帖最后由 阿夏 于 2008-6-21 19:45 编辑 ]
--------------------------------------------------------------------------------
作者: 阿夏 时间: 2008-6-21 19:55 标题: 话说程芳朝
程芳朝报恩
清朝同治四年,桐城程芳朝考中“榜眼”,在京城做了官,他立即派八人大轿回桐城西乡抬一位驼背老人到京城同享荣华富贵。原来程芳朝少时在私塾读书,每次带的米都不够吃。他天天早上把一份粥凉了,切成三块,每顿吃一块,饿着肚子苦读,久而夕久之,身体消瘦,面无血色,象个害久病的人。这可急坏了私塾里烧饭的宋驼子,他想周济程芳朝,怎奈自己也穷得叮当响,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来想去,想到量米用的竹筒子上,每当收量程芳朝的米时,他便暗暗把竹筒倒过来。底朝上口朝下,看上去满满一筒米,实际只有一小把。日子久了,程芳朝不免心中犯疑。一次他趁驼背厨师打米时,悄悄一瞟,终于发现了奥妙,心中顿生感激之情,等到四下无人,便轻声地说:“老伯伯,多亏你的帮助。可是我们非亲非故,你为什么要冒着丢饭碗的风险来照顾我呀?”驼背厨师红着眼圈说:“不为什么,只为你是个最可怜、最聪明的孩子。在那些公子哥儿袋里多量一把米,对他们并无多大损失,可对你却是关系到身体和前途的大事呀尸程芳朝太感动了,他一生一世都没有忘记驼背厨师这几句话。所以一旦做了官,就立即把驼背厨师接到府里去了。
鲢鱼地与人头宴
(这个故事有点多,先停着)
--------------------------------------------------------------------------------
作者: 阿夏 时间: 2008-6-21 19:56 标题: 宰相的贺辞
宰相的贺辞
老宰相张英辞官归隐后,多在龙眠山庄居住。闲暇无事,常到附近书院、学堂去游学,作对联、写碑文,交朋结友,好不自在。一日,他来到舒城地面,走进一家私塾,通报了姓名。塾师见是老宰相到此,自然诚惶诚恐,热情接待,并把老宰相介绍给了学东,望能另眼相看。
学东也是一个官宦人家,老太夫人有三个儿子,个个都是红袍加身,权势薰人。三个儿子见是老宰相造访,自然不敢怠慢。除当日摆宴接风外,还决定老母八十寿诞之日特邀老宰相出席,藉以光跃门楣。
在祝寿宴席上,张英坐在来宾席的首位上,塾师一旁作陪。酒过三巡,东家之子一再恳请张英题辞作贺,好讨老太夫人的欢心。到场的嘉宾贵客也都凑兴,想领略领略宰相的才华。张英捋了捋花白胡须,用平静的语气先抛出第一句:“这个女人不是人!”话未落音,全场大哗,以为宰相酒喝多了,在此出语伤人。三个作官的儿子更是脸上飞红,怒目圆睁地盯着张英。就在这众目睽睽之下,老宰相却笑容可掬地送来第二句:“本是天上福寿星。”“呵——”大家松了一口气,场面上开始活跃起来。三个儿子争着给宰相敬酒,道谢之声不绝。老宰相接过酒后又轻轻地说出第三句:“三个儿子都作贼!”“住嘴!”兄弟三人齐声喝道。他们认为这位邻县的腐儒是有意来污辱他们的,走上前,就要给下台的宰相一点颜色看看。塾师在一旁急得满头大汗,忙拦住三位东家,又是鞠躬又是陪不是。张宰相直起身来,在桌上拿起一个仙桃,走到老太夫人面前大声地唱道:“偷来仙桃献母亲!”众人一听,破涕为笑。三个儿子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知所措。老太夫人接过仙桃连声道谢:“不敢当、不敢当,相爷之才,实在令人佩服、佩服。”
--------------------------------------------------------------------------------
作者: 阿夏 时间: 2008-6-21 20:19 标题: 挂车岭--------险关
挂车岭县西四十里。即朱桓所谓“硖石、挂车,两道皆险隘”者也。《志》云:上有挂车石,汉都长安,江淮往来,此为要路。《九域志》桐城县有挂车镇,以挂车岭而名。
说到挂车岭,大家肯定以为它是在挂车河乡的,其实不是这样子的,
它现属中义乡.
挂车岭,挂车河,其实在古时有三次战役.
三国的那场,石夹与挂车,是险道
还有三河之战,太平天国,挂车河古战场.
还有一场,可能大家不太熟.宋末元初.忽必烈灭宋的淮南之战.
八月,忽必烈率军渡过淮河,不 久传来蒙哥去世的消息,有人建议忽必烈回师和林夺取汗位,忽必烈认为不能草率收兵,仍率主力攻克了大胜关,其汉军主将张柔父子等攻克了淮南五关中最为险要的虎头关,蒙古名将霸都鲁与淮南宋军主力决战于挂车岭,提都控印(选自《图说北京史》)
在元史中,挂字被误写成桂,后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