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Y& ?* d: q, x49、吴潜(1196-1262):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宁国人,先世迁溧水,吴潜生于德清,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后为贾似道迫害而死。著名词人,有《履斋遗稿》四卷,续集一卷,别集二卷,《履斋先生诗馀》一卷。 - K8 C/ e* F a 3 S3 K) @# `# B" X, B50、方岳(1199-1262):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有《秋崖集》。 ( Z* R/ h4 Y% j- O9 ?0 k B$ n2 l, @0 K @. B% i- A
51、方回(1227-1307):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山人,歙县人,宋元季著名文人,有《桐江集》,编《瀛奎律髓》,对后世影响较大;* i9 Z7 q! Z c) W* i
/ U. A F$ Z) @0 |
52、郑玉(1298-1358):字子美,歙县人。元著名学者,为学崇朱熹,主张朱(熹)陆(九渊)合一,强调知吾之性,行吾之道,而“反求诸身”。元至正十四年(1354)授以翰林待制奏议大夫之职,辞不就。至正十七年,明军入徽州,欲招之为官,亦不就。次年,以一身不事二姓自缢。有《师山文集》八卷、《遗文》五卷。" A& _# t4 J' {" x
6 J3 P6 A9 ^6 N8 V
53、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色目人,世居武威,徙合肥,元统元年(1333)进士第二,元末忠臣第一,留意经术,五经皆有传注,文章气魄深厚,篆隶古雅,有《青阳集》。
54、朱橚(1361-1425):号成斋,朱元璋第五子,封周王。一生好学,著有《元宫词》一百章、《救荒本草》、《普济方》等。其中《普济方》一六八卷,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L! H f5 n' ~" x) H0 ? # r; m A k U ~55、朱权(1378-1448):自称大明奇士,别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臞仙,朱元璋第十七子,卒谥献,世称宁献王。明代戏曲家,博学多艺,擅长鼓琴,喜爱戏曲,信奉道家思想。自称作杂十二种,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二种。朱权的戏剧理论著作有《太和正音谱》、《务头集韵》和《琼林雅韵》三种。后两种已佚。《太和正音谱》是一部影响后世较大的戏曲文学理论、戏曲音乐理论兼及戏曲史料的著作。 2 J. ]+ }5 D5 C8 r+ o' b! o9 b: W6 c$ K x7 B$ [' V" N& i) [
56、程敏政(1445-1500):字克勤,休宁篁墩(今屯溪)人,时人称为程篁墩。自幼聪敏,酷爱读书,有“神童”之号。10岁随父到四川,为巡抚罗绮所钟爱,推荐给英宗。召见时,英宗令作《瑞雪》诗和《经书义论》,他才思敏捷,文采出众,受到称赞,被破格送入翰林院读书。后学业大进,又受到大学士李贤赏识,被招为女婿。7 g7 L a# `5 b$ N
后为成化二年进士第二,授翰林院编修。程敏政在文学上与李东阳齐名,传世之作有《宋遗民录》、《篁墩文集》、《明文衡》、《宋纪受终考》、《新安文献志》等,并撰有明弘治本《休宁志》38卷,为休宁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
1 @1 t$ m' h3 U7 A |85、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歙县人,迁常州,乾隆五十五年进士第二,清经学家、文学家。嘉庆时,以批评朝政,遣戍伊犁,不久赦还,改号更生居士。与黄景仁友善。通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之学,论学之作颇多。有关经济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繁殖与粮食产量间存在着矛盾的问题。工诗文,其骈文颇负时誉,作品对当时....的腐朽和社会危机有所暴露。所著有《春秋左传诂》、《洪北江全集》。 - V w" ?" U k9 N+ ]# ^/ \; [; D9 ~2 t, w# }, P) P' D
86、王贞仪(1768-1798):字德聊,天长人,居江宁,清代杰出的女学者、女诗人、科学家,对天文、气象、地理、数字、医学、文学等方面均有较深研究,并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著述却很多,包括科学、文学、史学以及绘画、篆刻、围棋等艺术,无不涉猎,惜多不传世。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称她是“班昭之后,一人而已”。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P' ?- G9 E7 e& U3 g, v
87、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包安吴”,邓石如弟子。嘉庆十三年举人,仕途不顺,终归布衣,学知渊博,对经济、文艺有研究。工诗文书画,能篆刻,其书法备得古人执笔运锋之奇,一时称为包体。他对自己的书法极其自负。自言“廿六而后学,四十而后知。”、“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所著《艺舟双楫》是一部倡导北魏的力作,是清代碑学思想的经典之一,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另有《清朝书品》、《安吴四种》等著作。5 i) \$ U" Z0 b# J+ }* P
0 Q3 h9 {. ]1 S N7 X% H$ m( U88、程长庚(1811-1880):名椿,一名闻翰,字玉山,祖居怀宁,生于潜山,幼年在徽班坐科,后随父北上,入北京演出时显露头角。长期主持三庆班,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8 b# s u9 W
" J* f5 V% R; v9 P' q' d/ M
89、杨文会(1837-1911):号仁山,石台人,佛学大师。梁启超说:“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杨文会”。杨文会宏扬佛学四十年,以刻经和讲学交互为用,与同仁创建佛学研究会,所推为会长,是近代佛学的复兴者,对于中国近代佛教产生较大影响。( R/ ^$ X& ~9 Z |4 N: r
" d& R. U: h- s% T3 Y1 \: \6 Y' l f+ F/ @李公麟,明《一统志》、南畿志》、《旧省志》俱载入安庆府,而舒城县志据所得旧碑“龙眠记”定为舒城人。考宋史《文苑传》云:舒州人。舒州,今安庆也。《桐城县志》载公麟龙眠山庄遗迹甚详,则公麟当属之安庆矣。而王称《东都事略》作舒城人,此书在《宋史》前,典核可信。《庐州志》亦不为无据,然均以正史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