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524
- 积分
- 492
- 威望
- 761
- 桐币
- 448
- 激情
- 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2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5-4
文都秀才
- 积分
- 492
鲜花( 0) 鸡蛋( 0)
|
文/本报评论员 商寅泉
有两组数据值得我们加以分析:
一组是,今年第一季度银行新增信贷屡创新高,仅第一季度的3个月,放贷额度就超过全年目标的9成。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1.61万亿元。这一数据的发布,使得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逼近全年信贷额度5万亿元的总额。
另一组是,在一季度人民币新增的4.58万亿元贷款中,服务于中小企业为主的短期贷款仅占25%,4.58万亿元的钱大部分(75%)流向了政府和国有企业大项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预测显示,目前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中,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约60%,而中小企业一般需要的二三十万元到百万元小额贷款,则很难获得银行支持。也就是说,虽然银行贷款屡创天量,但中小企业依然“差钱”。
重多轻少、重大轻小、重国轻私,是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的原因,也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那么,这种原因是否正常?谁能想出办法排解中小企业“差钱”之痛?金融机构该不该调整策略,“可怜”一下中小企业的求钱渴望?
银行不愿放贷给中小企业,核心原因是对中小企业贷款申请的前期评估风险大,贷后管理成本高,“吃力不讨好”。甚至有银行业人士把中小企业融资难,称之为是“世界性难题”。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银行从自身利益的小算盘出发,愿意干本小利大的买卖所致。比如,一笔500万元的中小企业贷款和一笔5亿元的大企业贷款,银行收益相差100倍,但前期评估耗时费力却差不多,都得走同样的程序。再加上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银行不得不反复核实其库存、耗能用电等情况,操作时间往往比大企业贷款还长,耗时费力搭上较大风险,造成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时感到“很不划算”。
那么,是不是本小利大就上赶着干,本大利小就尽量不干?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这恐怕还不是好办法。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从政府投资方向可以看出,中央政府两年内投入4万亿元“救经济”的措施,钱主要是投向了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和带有支柱性质的10大产业。而从对经济复苏的作用来看,中小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在某些领域甚至比国有大型企业作用还突出,比如在社会服务业方面,其吸纳就业人口、缓解政府就业压力等,有相当大的优势。这种优势一旦受到银行融资的冷落,势必给经济复苏带来阻力,给社会形成压力。
有金融界人士表示,“作为商业性机构,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无可非议”。笔者认为,从纯粹的商业运作上讲,这样的观点同样无可非议。但是,中国的事情往往不能从单纯的商业运作出发来决定取舍,而中国的银行业,也并非纯粹的西方式的私营商业机构。毕竟,中小企业数在中国是占到企业总数的95%以上,中小企业是政府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战场。如何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运营风险,帮助中小企业延长企业寿命,帮助中小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和市场开拓,同样也是大中型银行的一份责任。
谁解中小企业“差钱”之痛?从更高的层面说,还是政府本身。针对商业银行普遍担心的贷款担保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政府拨款拯救中小企业的经验,由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贷款担保。在经济发展中,政府从中小企业获取可观税收的同时,也应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的困难。同时,银行为中小企业设立专营性机构,进行独立的核算、独立的审批、独立的激励和独立的队伍,也并不是做不到的事。如果国有大型银行能做的事不做,却逼迫中小企业为几十万元、百万元去找高利息的投资公司贷款,这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摘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