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18
- 积分
- 488
- 威望
- 1090
- 桐币
- 186
- 激情
- 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8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10-11
文都秀才
- 积分
- 488
鲜花( 0) 鸡蛋( 0)
|
罗岭,原在桐城各镇中是个小弟弟,它形成于清代上叶,到嘉靖十九年(1814),因为罗岭出了个状元龙汝言才名声大振。1938年至1949年,我在罗岭生活了11年,对罗岭十分熟悉。在我的印象中,罗岭是个不起眼的小镇,南北走向的小街长不过百余米,宽只有四五米。在抗战八年中因为是三不管的地方,一度倒成了难民向往之地。
那时的大龙岭以南的石塘嘴有日本人碉堡据点,练潭河北岸大横山一带驻扎着国民党军队,罗岭一带两边皆山,地形复杂,一条狭长的山路是古驿道,崎岖难行,日本人曾几次骑着大洋马想涉足其间,结果都被龙山抗日游击队打得人仰马翻,死伤累累。日本人无奈,只好隔三差五派飞机去轰炸,进行惨无人道的报复,给罗岭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但罗岭人民没有被吓倒,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被日机炸毁房屋的废墟上重建家园,一面辛勤地在山地、河田耕作,一面经营小手工业和商业,使生活照常继续下去,并一度使罗岭出现了繁荣。
记得那时罗岭小街商贾云集,有布店、柴炭店、篾器店、杂货店、烟酒店、中药店,还有茶馆、饭店、酒楼等,多达四五十家;街头上的摊贩一个挨一个,有卖鱼卖肉的,也有卖针头线脑、花粉的,还有卖桂元、荔枝干和书画及狗皮膏药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然而,罗岭贡献最大的还是为黄梅戏培养造就了一代诸如严凤英的人才。史载,罗岭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常有草台黄梅戏班子去演出。日本占领期间,安庆及周边各县黄梅戏大多销声匿迹,而罗岭镇江家茶馆几乎天天晚上都演黄梅戏。1942年春,年方12岁的小鸿六(严凤英)的一副好嗓子被黄梅戏艺人、族叔严云高发现,不顾其祖父反对,硬是将她带入黄梅戏班。通过言传身教,使天资聪慧的小鸿六很快学会了几部小戏。第二年便让她登台实习演出。从此,小鸿六便以罗岭江家茶馆为实习舞台,先后主演了《小放牛》、《送香茶》、《劝姑讨嫁》等七八部小戏,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此后,小鸿六便一步一步从农村舞台登上城市大雅之堂,并取艺名严凤英,曾以《赶包》在几个剧场主演《小辞店》,红极一时。应该说,严凤英这个人才的发现,乃至她成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无不与罗岭息息相关。罗岭不仅培养造就了严凤英,还培养造就了陈华轩、张云凤、潘璟琍等一大批黄梅戏艺人。当年他们都随各自黄梅戏班在罗岭演出过。程积善黄梅戏班去演出过,丁永泉黄梅戏班也去演出过,有时罗岭同时有几个黄梅戏班演出,凤靡各地。
如今,罗岭镇已划规安庆市宜秀区,罗岭老街依存,老街西侧开辟了一条新街,一条新修的宽阔大道直通练潭。大道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景象喜人。离罗岭镇不远处的黄梅村有严凤英故居,故居内有严凤英大师生平实物陈列。不久前,我重返故里,拜见了严凤英大姐的故居及其半身铜像,触景生情,使我对严凤英大姐更加怀念。严凤英故居负责人严先生告诉我,这座故居开放8年来,经常有全国各地游客到此瞻仰凭吊,其中有不少安徽黄梅戏学校学员、省艺校学员,以及省、市及周边各县黄梅戏剧团演员,他们以此为基地,进行黄梅戏传统教育,效果颇佳。罗岭镇也在几年前成立了“凤英黄梅剧社”,演员们以严凤英大师为榜样,勤学苦练,技艺得到很快提高,经常到各村演出,受到好评。安庆城里一些黄梅戏剧团也常到罗岭演出黄梅戏,使罗岭黄梅戏曲氛围十分浓厚。听罢严先生一番介绍,我觉得今天的罗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梅戏人才摇篮了,真是可喜可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