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955
- 积分
- 708
- 威望
- 1418
- 桐币
- 849
- 激情
- -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9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2-5
桐网贡生
- 积分
- 708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6 17: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桐城,美丽的小城
位于大别山余脉的桐城,属于安庆市的一个县级市,城市不大,却人杰地灵,翰墨风香。最著名的是中国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因其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尊奉程、朱道统,继承秦汉及八家文统,创立了以『义法』说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散文理论,创作了丰富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赞誉。桐城派崛起于清康熙年间,衰落于民国初年,前后锦延200余年,作家1200余,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中国文学史所罕见。
从孔城古镇回到桐城,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桐城中学。桐城中学是安徽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之一,1902年由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国学大师吴汝纶先生创办。桐城满街跑的是小公交车(小面包车),花一元钱就可以到达你想去的地方。我们来到桐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沿广场北面一条整洁热闹的的小街一直向前走,走到头就看到了桐城中学。漫步桐城中学的校园,树木葱郁中,人文景观比比皆是。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刘邓二野渡江战役司令部旧址,砖木结构,砖石垒砌的台基,黄墙青瓦,红漆门窗,建筑雅致。有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半山阁,当年日本建筑家早川东明先生曾参与设计,两层砖木结构,由楼、阁两部分组成,典雅古朴,被誉为一曲“凝固的音乐”。僻静处有纪念明朝左佥都御史左光斗的左公祠。学校大门内侧的座右铭“勉成国器”,是吴汝纶先生于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所题。百余年的积淀,赋予桐城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桐城市公安局边上的一条深巷里,我们找到了“六尺巷”。关于六尺巷,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张文端公(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
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甚感其义,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张英豁达的胸襟,赢得世人赞誉,值得后人效仿。
从“六尺巷”返回人民广场,参观位于广场北端的桐城文庙。文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间,址在东门外,毁于元末。明洪武初年移建于今址,后相继修葺19次。“文化大革命”中文庙损坏严重,1987年重新整修。建筑以南北成中轴线,对称布局,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及两边厢房为前院,其中一边厢房为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桐城人)艺术生涯陈列室;大成门、东西通廊长庑、月台、大成殿为后院,主体建筑大成殿内有孔子塑像,上首横匾“万世师表”,周围有孔子弟子等许多文豪的塑像。文庙内还有“桐城派文物陈列馆”、“桐城文物精品展馆”等展馆对游人开放。观赏桐城文庙,可体会桐城人尊孔重学之民风。
我们又来到位于城东的紫来桥。紫来桥始建于元末,取“紫气东来”之意,历遭洪水冲塌,又重新修葺,仍屹立于龙眠河上。现在的桥长48米,宽4.5米,高4.5米,五孔四垛,桥面条石铺设,桥墩为麻石嵌砌。桥面的凹槽为长年累月人力车留下的车辙,是紫来桥历史的见证。走过紫来桥,便到了古街:东大街,街道四、五百米长,宽约4米,呈微弧形,石块铺就的道路,两侧砖木结构的房屋,多为清代建筑。东大街昔日为县城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建国后保护完整。老街有点寂廖,却十分安逸祥和。
桐城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小城市,源于市区北面龙眠山的龙眠河穿城而过,河上依次是紫来桥、龙眠桥,还有一座步行桥。河水清澈见底,许多妇女在河边浣洗衣物,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沿河堤随意走走,到龙眠桥下看看妇女们洗衣,坐在步行桥上长长地发呆,这份清净悠闲,怎不令人乐而忘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