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笑笑生
龙眠笑笑生 当前离线
UID13515 帖子227 精华0 积分1856 经验1497 桐币72 贡献0 声望0 鲜花0 鸡蛋0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20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16 最后登录2009-10-16

龙眠保长
配偶
 
积分1856 经验1497 桐币72 贡献0 声望0 在线时间20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16 | 2#
发表于 2009-10-13 12:39 | 只看该作者
吟诵在古代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皆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桐城派创其独特的古文吟诵法,倡导“因声求气”,其法流传至今。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私塾和公学,前者为主)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一般有吟有诵,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吟诵在古代,是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印象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普遍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而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皆有汉诗文吟诵,传承达千年以上。有用转读音吟诵的,有用汉语吟诵的,有用本国语吟诵的,各分流派。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 |
网络营销,事半功倍,本广告位招租,电话1390960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