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491
- 积分
- 245
- 威望
- 515
- 桐币
- 102
- 激情
- 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5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9-30
文都秀才
- 积分
- 245
鲜花( 0) 鸡蛋( 0)
|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冷满红 添加时间:2009-11-17 14:17:00 | 2008年夏,我在桐城参加培训。一日傍晚,约齐两三好友,信步由缰,意欲一览六尺巷的风采。穿过那些曲折回廊,六尺巷朴素地展现在眼前。巷子全长100多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我们几个人走在巷子里,深深呼吸,意欲沾染一点“人文气息”。蓦地,一阵铃声从背后响起,原来一自行车正准备从巷子穿过,我们这些挡路者讪笑着侧身而立。往前数步,又遇着几许行人,嘴里聊着麻将经,咋咋呼呼,穿过。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也加快了脚步,毕竟在这交通要道上做一个挡路者是要有足够的勇气的。还是不给别人添堵吧。
疾行走过六尺巷,一个“礼让”牌坊赫然而立。翘首观瞻,我心里敬佩之情不禁涌动:一当朝宰相,能有此胸襟与卓识,实在令人佩服。正遐想间,一辆摩托车已经穿过了六尺巷,到了牌坊这里。牌坊前与街道衔接处有几级台阶。摩托车手载着妻子,从牌坊悠然而下,其驾车之娴熟蔚为大观,“嘟嘟”,绝尘而去。
我们几个不禁诧然,如此深厚底蕴,被这“嘟嘟”如此践踏,实属不应该。或许,桐城人耳濡目染,底蕴早已全然在胸,不似我等外来者如此惊诧吧。
惊诧也罢,难解也好,默然的我们还是沿街搜寻,期待能丰满一下六尺印象。但到底哪边是宰相府第,哪边是吴家府第,我们都不甚明了,也无文字介绍。再仔细看看两边院落,早已破败不堪,被挪作他用。见有一铁门,我们逡巡而入,杂草丛生,废弃建筑用料隐身杂草从中,却也凄然。
“你看看这砖,的确很古老。”一句话引得我们凑齐脑袋,而六尺巷在我们脑中留下的印记,也限于此。一种失落,一种单调,默然回到宿地。
犹记国庆的扬州之旅,我站在大明寺的宝塔上放眼望去,古城区安然而立。走街串巷,“个园”、“何园”、“壶园”完好挺立。走入“东圈门”,青砖、黑瓦,木柱,古朴风貌穿透时空,直扑眼帘。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悠然自得。门外高楼林立,门内古朴依存!
而六尺名巷,却孤立得只剩两堵围墙,“张府”、“吴府”早已追随历史,支离破碎。我们对六尺巷的感官,也就在那两堵墙上定格。我想,在如今这个人文时代,实在不应该让六尺巷如此“喧闹”,又如此“孤独”。还是修复一下两边宅院,多些背景和史事介绍,再多点游览服务,让“六尺巷”以更丰满、更宁静的基调,给游人更沁人心脾的体验吧。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太湖县新城第二小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