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004
- 积分
- 52485
- 威望
- 101303
- 桐币
- 55069
- 激情
- 106248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659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6-2
管理员
桐城网 / 樊茂
- 积分
- 52485
鲜花( 129) 鸡蛋( 5)
|
刘文典先生轶事
9 O3 Y- \3 {% ^: a, o
% u! }9 L d# O$ K/ ` {) @9 E) Z 吴进仁 口述 张昌山 张志军等 撰文
" x( e* Y. E/ F9 m2 \
3 G, F7 Z+ L$ o/ b! X 在我的一生中,最难忘怀并且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无疑就是刘文典(字叔雅)先生了。我上个世纪40年代在云南大学文史系读书,曾师从叔雅先生学习《说文解字》,毕业留校后又同在文史系教书,直至先生去世,相交10余年。回首往昔,先生的音容笑貌宛然于心。
/ ~5 ^" O$ h+ ^5 o; z- L, m- t. T& K
初识叔雅先生
1 D& l4 r2 V: z/ u0 }/ Z* A' Q0 ~' ]# i; {( v5 R
第一次见叔雅先生是通过罗庸先生介绍的。1945年,我考入云大文史系。那时,罗庸先生在云大讲授《中国文学史》。罗庸先生是西南联大的教授,熊庆来校长请他在云大兼课。我听罗先生的课,课后也常请教一些问题,谈得很好。罗庸先生1920年从北大毕业,是黄侃的学生,也曾听过刘师培、章太炎等先生的课,比叔雅先生要晚些,但他对叔雅先生的文章很推崇。他听说我是安徽人,就说现在做文学的有一个你的大同乡,应该去见见。他说的这个人就是刘文典先生。刘先生是安徽合肥人,我是安徽桐城人。其实,我在中学读书时就听国文老师说过叔雅先生是文学大家,尤以作骈文最为出名,但那时我只知道这个名字,并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我就跟罗先生说,我知道刘先生是作骈文的,但我不会作骈文。罗先生说,不怕的,你是学生嘛。他还说,刘先生不仅骈文作得好,也做《说文》,学问做得好,一定要去拜望他。那时候,叔雅先生借住在青云路3号的二楼,是孙乐斋的寓所。有一天,我刚办完事,罗先生就叫我去见见刘文典先生。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我是不大愿意去的,但又不好推脱,就硬着头皮去了。
7 O( m* e' s) @9 B1 \ J8 O, F# k
一袭半旧青布长衫,寸长头发稍显凌乱,面貌清癯,肤色微黑,戴着黑色圆框眼镜,这就是叔雅先生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那时,我只有20来岁,不免有点紧张,就说:“先生,学生来了。”可能同是安徽同乡的缘故吧,叔雅先生对我的拜访还是很高兴的,看到我有些紧张,就很随和的跟我聊起家常,什么都谈。我告诉先生,我是桐城的,日本鬼子来了,在家里待不下去了,1938年的时候就从家里逃难出来。先生问我读过什么书,我说读过7年私塾,学过《孟子》《左传》什么的。因为我是桐城人,那时桐城人的启蒙教育就是学古文诗词,我喜欢做一点诗和古文,做的也是散文。对先生来讲,搞骈文才是文学。我的文章他并不喜欢,他说:“哎呀,你这还文学呢!”其中之意,不言自明。但他不说桐城文章不好,只说不喜欢。5 w0 h. M) T" W2 H
# {# `$ k$ h( }8 ]$ G1 G 其中原由还有一个故事,后来我才听先生说,年轻时留学日本,曾师从章太炎先生学《说文解字》。桐城派人马通伯的一篇文章被章太炎先生看到,刘先生却说:“这个桐城文!”好像是对桐城文章很不以为然。太炎先生就很不高兴,严肃地批评他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桐城文有桐城文的长处。马先生的这个文章我做不出来。”被太炎先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先生难过得不得了。他说,恨不得有条地缝钻进去才好。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说桐城文章不好,只说他不喜欢桐城文章。他之所以跟我说这件事,可能是因为我桐城文章也没学好,算不上桐城派人吧。4 i1 p% e* p; ]# @0 f
) t+ J& M0 R3 T1 ^9 Q
事实上,叔雅先生的古文功底是很深厚的,尤其是先秦文学。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他问我:“《孟子》你能背吗?”我说能背。我记性很好,《孟子》只有3万字,现在还能背诵很多。后来又说起《左传》,《左传》有18万字,是大书,我当时大约可以背10万字的样子。他就让我背给他听,我背了一大段。他说你背书很快,我就一口气背下去了。他又提了几个地方,我运气好,都能背。先生很高兴,觉得很不错,我说我只会背,不懂什么意思,因为我们那个私塾先生只要求我们要会背,会默写,但是不要求弄懂。一开始我还奇怪,先生是做骈文的,怎么那么熟悉《左传》呢?后来才知道,他是刘师培的学生,他也称刘师培为本师。刘师培一家七代都是搞春秋研究的,刘师培本来希望能接着搞下去,但他后来要教书又要搞校勘,就没能接上,但先生对《左传》还是很熟的。接着他就跟我谈文学,谈骈文。先生真正的学问是骈文,他认为学骈文主要就是学习《昭明文选》。他说,为什么要叫骈文啊?你看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个字都一一对应,平仄押韵,这就是骈文。并打比方说,骈文就像一条链子,一个环扣着一个环,铿锵作响。他叹息说:“现在做骈文的没有人了,你要是喜欢,你就接上。”我说:“我不会作骈文,我接不上。”因为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古文,写文章追求语言雅洁,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我的启蒙教育就是学习古文,后来做的也是散文。而骈文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崇尚华丽的辞藻和修饰。对我来说,就是会背一些文章,根本不晓得怎么去作骈文,我坚决说不行,叔雅先生就没法子了。后来,我想把骈文补上,就去买关于骈文的书,但是年纪大了,补不上了。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啊,辜负了先生的一番苦心。
" X9 a3 _/ B/ d$ |0 I( o! V# ?/ J/ N6 ?2 V+ B2 p7 W; O/ `
就这样,我和刘先生就开始了一段长达10余年亦师亦友的师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