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连发了两篇“谈革命”和“说民主”的博文,表示“暴力革命我们都不愿意发生,天鹅绒革命不可能在近期的中国发生,完美民主不可能在中国出现,所以我们只能一点一点追求”。他还认为中共“有了八千万党员,三亿的亲属关系,它已经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一个党派或者阶层了”,“党组织庞大到一定程度,它就是人民本身,人民就是体制本身”。这是当下中国难得听到的大实话! 在很多人看来,这两篇博文的调子与韩寒以往的文字不太一样。这种印象大概并非完全是主观的。但突破了一个固有形象的韩寒,变得有些“矛盾”的韩寒,或许是更真实的。韩寒的年龄在增长,做了父亲,阅历也在增加,他的思想维度会逐渐增多,增厚。 其实中外历史上绝大多数成功的作家,他们的思想经历都是不断翻新、扩容的过程。他们不允许自己成为只是某一部分人的“代言人”,他们拒绝一个固定的立场,只遵从现实和心底深处的呼唤。但是中国舆论场一个时期以来在扼杀这样的思想维度,塑造了只说受民粹欢迎的一种话的所谓正确性。 韩寒说的这些话,用他30年的人生阅历和阅读就总结出来了。其实有类似看法和信念的学者、作家有很多,“谈革命”和“说民主”里没什么可以称其为“发现”的惊世之语。但重要的是,这样的话已经有一段时间不太有名人敢说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韩寒做了一次“打破”。 中国舆论场上这些年盛行对体制的“批判竞争”,对批判艺术和激烈程度的追求尤其成了互联网舆论的基本色调。它迈过实事求是的基线越来越远,快速形成中国舆论场上实事求是的短缺。正因如此,求真和求实必然成为这个时代当中的回摆,它们将重新获得力量。 但这个回摆不是毫无前提的。中国近年的改革的确在往前走,民主和民生都没在原地踏步。今年中国舆论的几个浪潮,从郭美美事件,到动车事故,官方的回应虽不乏笨拙的成分,但总体态度是积极的。广东对乌坎村事件的民主处理过程,尤其增加了舆论对未来的希望。 大概不能说乌坎事件的转机,与韩寒博客态度的“异动”毫无联系。其实中国很多事情都是拐弯抹角彼此关联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是。 中国的改革越坚决,民生的实质进步幅度越大,它能牵动的舆论回摆就越多。那样,不是韩寒,就会有别的文化名人公开站出来,说与互联网上煽情和煽动相反的话。 中国舆论场应打破“政治站队”的那一套,撕毁各种标签,尽可能还知识分子一个开展理性辩论的环境。每一个思想流派,包括阵营都应是开放的,富有弹性的,它们都不应是只说一种话,最终导致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僵化,甚至用口号代替一切。 中国处在内部问题很多,国际竞争风险攸关国运的关键时期。民族复兴在加速成形,但“最后几圈”也是最吃力的几圈。中国需要沉着,调整,反思,也需要自信和自我鼓励。舆论是中国在这个关键期里自我审视的看台。▲ 来源: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