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Q5 ^4 k) g, `8 m1 Y; p, h: C' I, ] 归军机处办的事情,不问大小,“悉以本日完结”,绝不积压。这样的办事作风,效率自然较高。寄信方法也是快捷的。张廷玉制定的廷寄办法,最后形成一套制度,是军机处将上谕函封后交兵部,由驿站递相传送。军机处根据函件内容,决定递送速度,写于函面,凡标“马上飞递”字样的,日行三百里,紧急事,另写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的。这就 " S/ P0 S; Y' v/ I4 I M
墨宝
- y$ w* M8 c) {3 o: a/ S和内阁发出的“明发上谕”不同了。内阁的“明发上谕”,或由六科抄发,或由有关部门行文,多一个衙门周转,就费时日,保密也不容易,往往被地方官员探到消息,雇人先行投递,在正式公文到来之前,他们已悉内情,作了准备,加以应付。所以,经张廷玉规划,创廷寄之法,既保证了中央政令的严格贯彻,速度又较前加快,从而提高了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 Q6 E. h2 X* N1 f" L; g 3 v/ |, |- q- f" @. D 奏折是一种臣民上奏文书,它始出现于康熙年间,但在作者范围、传递方法、疏奏内容及朱批等方面,都还没有制度化。《清史稿·张廷玉传》载:“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自此以后,作为一种官文书制度的奏折制度才被确立下来。不要小看这种文书制度,它的影响之大甚至远远超过中枢机构的兴衰替废。它不仅牵涉朝廷政令的推行,而且关乎君臣间权力的分配。它的确立和军机处的设立一样,都是清朝官僚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产生了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o- k: Z( w6 s$ ~
% _4 l1 @1 X* B5 I
清朝入关之初,沿袭前明旧制,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盖印,奏本不盖印。题奏本都由通政使司进呈,在皇帝阅批之前,内阁大学士已经“票拟”过。因此,这两种文书都是公开的,不利于下情上达。其次,题本办文程序太繁,运转速度十分迟缓,而且由于经办人员过多,容易造成泄密,使皇帝实施政务受到很大限制。自张廷玉把奏折制度化以后,稍微重要一点的事务,地方官员都先撰拟奏折,经过皇帝朱批,认可了,才写题本作正式报告。但奏折中的朱批内容,不得写入题本,作为奏事的依据。这样题本就成了官样文章,价值大大降低。奏折代替了原来题本的作用,使它成为主要官方文书。这一制度坚持到清末。 & ~0 ]& E& w2 c8 k( }; n
- D( A B+ o) j: I2 \; ^* X5 f. l
奏折刚产生时,有资格使用奏折的官员不太多。雍正践祚之后,内苦于宗室诸王的讪谤排挤,外困于满汉大臣的朋党倾轧,急于求言,故放宽了臣民专折具奏的范围和权限。到后来,有权上奏折者多达1000以上。 3 I4 k, v9 F7 O/ h2 X+ J+ D/ { $ I0 X5 Z5 z5 R% T$ ^9 e$ Q) f 由于奏折所涉事情多系国家机密,所以奏折的保密性是非常突出的。不能保密,就不要上奏折,保密是书写奏折的前提条件。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来:1、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成后不得外传,否则治罪。2、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3、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4、收回朱批奏折。康熙在位期间,奏折御批发还具奏人后,尚无缴还内廷的规定。雍正一登基,便下令内外臣子将朱批奏折全部查收呈缴。不但前朝奏折需交回,嗣后朱批发还本人看过之后,即需交回。由于实行了缴本制度,不但有效地防止了泄密事件发生,而且为后来保存了丰富的史料。5、加强军机处的保密工作。规定: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太监不得在侧;每日承领事件人员,未到传领时间不得进入军机值房;严禁各衙门人员在军机值房台阶外及附近处所站立窃听;即使是高级的王公大臣,非奉特旨,也不准进入;自王以下文武满汉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人谈话。同时规定各章京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交接制度,做到手续慎密完备。特别是文书收发登记,必画押存查;个人承办的事情,均不许任意喧泄;不经由自己办理的事情,绝不许过问;撰写寄信谕旨,办理朱批奏折,都得在办公房办理;凡办理机密事件时,军机大臣指交一二章京承旨,在军机堂上缮写后,要将底稿押封存记,俟查办之事办完后再行拆封登档。如有泄漏,缮写文件的章京要受到很重的处分。 4 b/ `5 B9 ^% ?9 w& O9 q
8 p& ~' X8 `$ Y& v1 ~/ e
,为皇帝祭祀祖宗之处。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祖先;前殿东庑以王公(并非所有)配享;前殿西庑为功臣(仅为满臣)配享;中、后殿两庑储藏祭器。每年除夕前一日祫祭,中、后殿神主奉至前殿合祀。后殿遣亲王行礼。国有大事大典,遣官祭告。 4 ?. {' o m B0 e0 r# X + l; @5 `* a5 f, m, y6 T 所谓张廷玉配享太庙,就是按照雍正皇帝的遗诏,张廷玉死后其神位可以安放在太庙的前殿西庑,接受皇帝每年一次的祭祀。终清一世,汉大臣以功臣配享太庙的,惟张廷玉一人而已,这是清朝历代皇帝对汉大臣给予的唯一一次最高礼遇和殊荣。 , H& p) m$ w3 F* r7 F
: G# g+ g& ~( D. N P* T( Y4 {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一作研斋),清安徽桐城人,康熙朝大学士张英次子,康、雍、乾三朝元老。康熙时以进士官刑部、吏部侍郎,雍正年间受到重用,任顺天乡试主考官、入值南书房、《明史》总载官、礼部及户部尚书,后又相继升他为文渊阁、文华殿和保和殿大学士,并令其改兼吏部尚书。雍正七年,张廷玉以大学士的身份入直仅有三人的军机房,密为办理军需事宜,与怡亲王允祥任军机大臣。张廷玉参与机密要务,西北两路军兴之后、“层夕内值,宣召不时,昼日三接,习以为常”。由于军务繁忙,廷寄刻不容缓,遵奉密旨筹画经理之事、时间不定,回至朝房或公署听事之时,下属司曹各官吏书吏,怀抱案犊于旁以待裁决者,常有百数十人。甚至坐于轿中也要披览文书。对于应办事宜,张廷玉丝毫不敢草率,每当薄暮抵达寓所.点燃双烛,以完成本日未竞之事,并办理次日应奏之事,即使盛暑之夜,也必至二鼓方始就寝。如果躺下之后,又想起某事、某稿有未妥之处,即披衣起床,予以改正。黎明之时、重新抄写缮录,以备进呈。 ! c) ?0 S/ L( I# |; a4 Y, e. i' Y8 d* ^" U2 g, }
张廷玉对主子如此忠心耿耿,雍正帝对其也宠爱备至,优赏有加。张廷玉最嗜饮茶,雍正赏赐地方精选进贡之茶,一月之中,必有数次。不仅为茶中佳品,且所赐茶具也十分精致。张廷玉曾患病在身。痊愈之后,雍正告知近侍说:“朕股肱不快,数日始愈”。臣属闻知,争来问安。雍正笑对群臣说;“张廷玉有疾,岂非朕股肱耶?”君臣之关系,可想而知。十余年间,六次赏帑金给张廷玉,每次辄以万计。雍正十一年,张廷玉返归乡里,往祭乃父,行礼建祠,回京时,雍正遣内大臣海望迎劳于卢沟桥,并赐酒膳。雍正十三年,雍正帝死前发布遗诏,以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令他日配享太庙。 1 t0 \+ q4 T$ }% S7 \
; e3 Q4 I7 h; `# n2 r: l
乾隆元年,《明史》修成表进,皇帝命仍兼管翰林院事。乾隆二年十一月,授总理事务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进三等伯爵,赐号勤宣,开创文臣无爵至侯伯的先例;乾隆四年,加太保。乾隆十三年以后,张廷玉每每因乞休、配享等事与乾隆帝发生争执或遭到猜忌。乾隆帝盛怒时,曾命削其伯爵,以大学士原衔休致,甚至命张廷玉自审是否配享太庙,命尽缴其历年颁赐之物。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卒,享年83岁。乾隆帝终不敢违背其父的遗愿,命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至此,张廷玉虽成了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大臣,但谥号却不是最高的(最高为文正),这和乾隆帝对其晚年心存芥蒂不无关系。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高宗对张廷玉的挽留也确实做到了人君该有的气度和一定程度。根据高宗实录,从乾隆十四年到乾隆十五年,高宗频繁下谕旨挽留张廷玉,很多谕旨出自高宗亲撰,所以从高宗方面看,我下了这么多道谕旨,能做的也都做的。而在张廷玉,始终不理会高宗的挽留就显得有点不懂为臣之道,太冷漠了。所以关于这件事,张廷玉自己也有一定的遗憾。 $ A# P5 D/ Q0 D/ i) M# R( ]
* Y0 s: E& A0 ]+ o 那么张廷玉为什么会得到雍正帝临死前命其他日配享太庙的殊荣呢?许多人认为是因为他在纂修《清圣祖实录》时销毁了大量对雍正不利的材料,杜撰了一个8人授命的场面,即康熙皇帝在临死前向7位皇子和隆科多口传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当时,胤禛并不在场,等胤禛赶到时,康熙皇帝已经驾崩,于是就由隆科多代宣遗诏。胤禛并无当皇帝的思想准备,闻听遗诏后惊恸仆地。胤祉等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向胤禛叩首,胤禛遂登基即皇帝位。 9 X" a2 i a# E/ i5 C; E I7 U( Y4 p3 W3 t
据说张廷玉在纂修《明史》时也作了有利于雍正帝的杜撰,因此,得到了雍正帝的绝对器重。为此,雍正帝当时就以大清皇帝的名义,追赠张廷玉的曾祖、祖父为太子太保,还追赠张廷玉的母亲吴氏为一品太夫人。 ( U U( K; c7 M8 w \7 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