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月真人 于 2012-4-12 00:03 编辑 7 y4 U/ V' V# ~8 a
7 M- @, Q/ a" U* J
桐城的古老传说(一)
5 C% z0 V( k/ m% T- |风雨千年“紫来桥” s) u, Y8 m3 E2 i/ T* ]! t
% N" @ O2 L( _: P9 d/ ?3 p+ e
一座造型别致典雅的石桥横跨在桐城境内的龙眠河上,将城区东、西两岸紧密连在一起,这便是有“龙眠河上第一桥”美誉的紫来桥。紫来桥东西走向,长48米,宽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石砌墩台,迎水面均设棱形分水,桥面均以巨型条石铺就。4 a9 c4 l% I. _1 e+ ^- v
* c Z# ?! A6 Q/ i, h$ H
紫来桥始建于元佑年间,是桐城桂林方氏迁桐始祖方德盖捐金募工砌石而成,初名桐溪桥。明嘉靖末,石桥倾圮,易为木桥。天启年间,知县陈赞化倡捐集资,修复石桥,始名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清初,桥基渐圮。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邬汝楫倡议复修,并请邑人、内阁中书陈焯撰《桐城县重造东门桥记》,勤石立碑,以纪其事。康熙四年(1665年),石桥毁于洪水,继建木桥。七年,知县胡必选重加修葺,易名子来桥,构造坚实,往来称便。乾隆初,石桥再度被洪水冲塌,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以谕祭其父张英的结余银款重建石桥,乡人颂其德,称它为“良弼桥”。这是因为雍正皇帝赠给张廷玉“调梅良弼”铜印一枚,乡人取其义而为此桥命名。嘉庆五年(1801年),石桥毁于山洪暴发。二十年,知县吕荣易建木桥。咸丰年间,木桥连遭洪水与兵祸侵袭,再度坍塌。同治三年(1864年),知县薛元启募资再建石桥,九年又整修加固。民国22年(1933年)再修。% |5 [3 K* V- p; [+ j
6 h( h0 l9 K: J# W' ?! n4 i7 U 建国后,紫来桥又经过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在1984年,由桐城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进行维修,更换了桥西和桥墩部分已损坏的条石,换桥两边的木栏杆为铁栏杆,仍保持原有风貌。: k: j& r* ]/ _ e; K8 p: x% s
- ]# z. ^) L ^) c# Q. I7 E
紫来桥历史悠久,建筑风格雄浑凝重,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古人曾有诗赞曰:“朱栏照水赤,白石凌波苍。履桥如平地,车驱骑连行。”乾隆时秀才姚只泉《龙眠杂忆》誉之曰:“桐城好,桥跨大河滨。捐俸经营赖良弼,筑堤防御有恭人,七省是通津。”如今,紫来桥“七省通津”的功能不复存在,但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却与日俱增。1985年9月,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紫来桥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综合治理后的龙眠河,终将再现“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的动人景观。" \4 i6 Y! B, `9 J( b% R! {/ a
3 V, Q# N8 x8 R5 I2 M!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