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实孔城于我在未涉足摄影之前来说,无一丝一缕的联系。后来随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位摄影人来孔城多了便有了这种感觉。
渐渐的,一贯喜欢追根溯源的我对孔城有了兴趣,有了一些念想,一些怀念,在心里就牢牢的记住了一些人,一些事。每每想起,老街往事依然如此新鲜。
“孔城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显要,三国时东吴属地。传说吕蒙曾筑垒于此,故《桐旧集●孔城》有“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宋史●李显忠传》载,宋将张俊、李显忠曾败金兀术于此。宋《元丰九域志》:“淮南路舒州桐城九镇,孔城即九镇之一”。镇中有清代“桐乡书院”,举国闻名。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平云接天, 渔歌唱晚,挂帆返棹,享有“获埠归帆”之胜。此二处,均列入“桐城八景”。”这些文字即老街的源。
文明依水而生,可以想象,那时的老街东边的孔城河演绎了多少“孔城暮雪”的浪漫与风情。“夕阳西下,飞鸟投林,水面波光映于芦花丛中;船只归港,片片云帆迎风竞张,堤上妻子相携,笑迎舟上亲人。”“小河水养育的老街女人自是白净清爽,风姿绰约。从街头走到街尾,老街女人尽收眼底,绿肥红瘦,梅傲菊烁,妙不可言。”虽然现在再也不见了当年的灯红酒绿与彻夜喧嚣,但这些老街走出的游子的文字仍然倾注他们对故乡深深地牵挂和依恋。
与我,数次来往于小城和老街之间,陈家祠堂、孙仁寿药店、李鸿章帐房、同裕号、天宝楼、吴家三层楼、石家大屋、桐乡书院、桐乡书院朝阳楼、火神庙、东岳庙、关帝庙、痘神庵、亚细亚煤油栈、李鸿章钱庄、毛笔厂、电影院、合作社。。。。这些让老街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也一次次的徜徉其中,日子久了,也喜欢坐在大街铺子里的和那些匠人和买卖人“扯闲白”,没事的时候也起个大早来“万春园”买个两三块钱的老街米饺,像老街的汉子们一样,翘起二郎腿,浇一点香香的猪油,边夹起柔柔的,糯糯的,滑滑的,透鲜的的米饺,边和他们“张家山前李家山后”的闲扯起来,于是我便也知道了何二木器行,万春园老板娘的一天三餐酒,爱下棋的“疯子”,油条包蚕豆。。。。。。“水扯”时间长了,孔城老街在我心中便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愫,有了一种家的感觉,街旁的楼阁虽很破旧,但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大青石的门廊仍然高耸,与深宅大院、清水高墙一起,诉说着昔日的奢靡与繁华,徜徉在明清建筑的石板街,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静静走过的老人和小孩欢快的笑声和着时尚的红男绿女的脚步,让人忽若行走在某个电影的画面中。在街头巷尾,无意间推开一扇虚掩的木门,又仿佛看到奶奶弓着背仰起头看着我的样子:乖乖我的儿,你歇好几天没回来了哦。。。。。潸然而下的泪水中,我知道正是这些心底深处的记忆,这些滴滴往事,才让老街常驻游子心中。。。。。。。。。
有情,有意.老街的血液和乳汁融于一代又一代老街儿女的身体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们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无不体现出老街人所独有的脉动和文化传承。。。。。
如果说老街是琴,那青石板就是琴键,老街儿女用岁月和坚韧演奏了一曲曲豪迈的华丽乐章。老街临水而建,水是万物之源,四通八达的地理优势转变成了老街人的心理优势,在这个星球上仅有的不断带传承的古文明-----中华文化在孔城得以浓缩和体现,古桐城有“枞汤孔练”四大名镇,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裂变和升华,一代代的老街人呕心沥血,禅精竭虑,任眉间云来雨去风雷急,我自擎剑长天啸,勇立时代潮头。
是的,老街就在那里,一个让我渐行渐近的,涤荡心灵的老街。。。。。。。。。
特别说明:本帖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均为作者本人所有,如若转载和借用,请事先和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