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49|回复: 9

[桐城人] 转贴:张廷玉76岁申请退休乾隆不准 君臣写信辩论

[复制链接]

4

主题

27

回帖

474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7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2-7-10 09: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十多岁的张廷玉为争取退休 甚至与皇帝激烈辩论 / C/ n/ S, f! I7 S
  从小至今,最痛恨的事情之一就是:延期,越是你需要的,越是延期。  念书时,最痛恨老师说:同学们,延期五十分钟放学;当教师的时候,最痛恨学区的财会说:辛勤的园丁们,延期五个星期发工资;按揭的时候,最怕公积金的到账日期隔着每周两个休息日,等于延期到账………
4 V9 h" L& Z$ P+ K0 C, w  最近又风闻延期五年领退休金。吾乃草民,身在江湖,心亦不在庙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诸位专家,今日还是只讲讲古,讲讲乾隆朝名臣张廷玉76岁都不被批准退休的苦逼故事。  
* X) e) F% v0 s0 e6 E, \3 x 文/刘黎平   4 d3 E% o5 `$ U# x- H
怪事:三朝老臣申请退休 居然不批准 9 ?1 l1 l1 Z% ~7 o2 R$ C7 G* {: s4 n+ O- _
  大清乾隆朝的时候,有位老干部,叫张廷玉。籍贯安徽桐城。张老干部是军机处的第一批成员,又是总理事务的大臣,还兼负责抓吏部和翰林院的工作,同时负责几条战线的工作,老干部身上的担子不轻;而且,他这样操作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了。
1 A, `) ^' C# S% F: @; z  他给康雍乾爷孙三代打工,从雍正时开始就一直坚持在几个部门上班,尤其在担任军机处机要秘书期间,基本上是全天候二十四小时值班,随叫随到,哪怕是服了安眠药(调侃),刚刚躺下,雍正领导一个口令来,马上又得到宫里去听指示写报告。每天二更睡,下班途中,坐在车里还要批阅文件,到了家里,还得处理公事,至于睡觉,那是工作的另一种方式而已,头脑基本上还在工作的事情上转,想起什么,马上起床写文件。
/ `) M; }7 z; H/ v7 N) p  自朝至夕 无片刻之暇 4 @* S5 R  \- d6 {& U
  对于张老干部的工作强度,雍正领导有过中肯的评价:“自朝至夕,无片刻之暇”。
; {! w! C& _2 V7 b3 ]  张老同志长期超负荷工作,居然挣扎着六十多岁了还能主持当时最浩大的文化工程:修《明史》。等到第三任老板乾隆上台的那一年,张老干部已经64岁,《明史》也修完了,辛苦工作几十年,也该歇歇了。7 S( b: `2 T: b0 [; @
  迫切想退下来休憩的张廷玉,知道不能一下子都辞了,怕把皇上给刺激到了,于是缓缓来,在65岁那年的十一月,先辞了总理事务的职位,等着一步一步抽身而退。这说明张廷玉还是慎重考虑了朝廷的反应的。
) z- H2 Q; W8 b! g  至于朝廷方面,也似乎充分照顾到了老干部的身体状况,乾隆领导毫不含糊地批准了他辞掉总理事务的申请,而且向老同志主动示好,释放善意。在1742年,乾隆指示:张老干部年已七十,热不起,冷不得,没必要大清早就到宫里刷卡报到,大热天大风雪的日子,也没必要硬着头皮来上班,待家里休养为佳,《清史稿》的记录如下:“廷玉年已过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 ' f3 L, \# a2 C  T2 T+ Z
  乾隆十一年,1746年,74岁的张廷玉遭丧子之疼,长子张若霭赶在老子前头病逝了。上级充分考虑到张老干部的悲痛心情和身体状况,给予他可以由人搀扶上朝的优待,并且解决家属的工作问题,其次子张若澄进入南书房上班,南书房是军机处成立之前的机要秘书办公室,虽然权力削弱,但每个星期见着皇上还不算是个稀奇事。
) F6 H5 q. k( Y+ s5 ~# b7 O3 [  从65岁那年开始,张廷玉与朝廷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可能让张廷玉产生一种认识:我做了这么多年事,朝廷又一步一步照顾我,离退休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赶紧打报告吧。加之张老干部与乾隆据说在一些大典的工作方面,有些意见不协调,让老张觉得该抽身而退了。 . t- T" s9 ~- x
  于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已经是76岁高龄的老张,终于给皇上递交了离退休申请,理由嘛,大家都猜得到:“老病”。依照情理来看,一个76岁的德高望重,任劳任怨的老干部申请离退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从法定年龄来看,古代高级干部的离退休年龄是70岁,儒家经典《礼记 曲礼上》早有明文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所谓“致仕”,就是把官职还给朝廷。而且还点名了离退休地点,《尚书大传》也有名文规定:“老于乡里”,就是正在家乡养老,你从哪里来,还是回哪里去,不只是将职位还给朝廷,连首都户口也还给朝廷。 " @7 z/ H* w; `/ g$ d
  超出退休年龄6岁 " v( M/ h$ W& R, l
  按照古代严格的标准,张廷玉也已经超过退休年龄6年,按照现代的标准,更是超过了16年。 ( R2 ~9 ^) r0 v# \  B
  应该可以退了吧?然而,张廷玉误判形势!乾隆没有答应。收到张老干部的离退休申请,37岁的乾隆这样批示:老先生是两朝天子的重臣,咱皇室早把您看成自家人了,百年之后,您的牌位将光荣地放在我们皇家的祠堂里,陪皇家列祖列宗一起光荣,您还见什么外呢?居然还要辞官归田?没这个理。不准。“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 : ]  M& M' I/ I
  原来,早在雍正的时候,为了表示对张廷玉工作成绩和忠心的肯定,特批将来把张廷玉的牌位放在皇家祠堂里。这种事情现在看起来很浮云,在当时却是莫大的光荣。领导的批示让张廷玉大跌眼镜,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误判形势,于是猴急了,腆着老脸,与天子展开了一来一回的辩论。
1 j" A  s9 [  P$ L  趣事:君臣为是否延迟退休辩论
, Y$ `. x+ a$ T" E: h  老干部任劳任怨几十年,工作期间什么怨言都没有发过,他自己的立身格言就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说千句,道万句,不如一句也不说,可如今不让他离退休了,几十年的沉默忍让全退一边去,谁不让我退休我跟谁急,哪怕皇帝也不能挡我退休的道。
( d& C# u5 |$ `& J# s% n  张廷玉马上一封信反驳乾隆:哪怕在宋朝、明朝也有已经位列皇家祠堂,却仍可以退休的先例,而且官员七十岁退休,是自古以来就天经地义的事,“古今通义”。 5 [2 a+ @3 }% N1 ~! [# Y5 V' D
  乾隆要老臣学诸葛亮 0 s6 z  U0 v& c5 ]; s. p" @6 [* W
  乾隆回复:老同志,退休的事也不能完全按照经典办,也要变通,您老是想着七十退休的清闲,干吗不再熬几年,工作到八十岁,享受拄杖上朝的荣誉呢?我觉得您要向三国的诸葛亮同志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乾隆也不地道,人家诸葛亮还来不及退休,54岁就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他逝世时候的年龄比张廷玉申请退休时候还小22岁呢。 ) `3 h" _1 [3 Y2 ?
  张廷玉针锋相回信:人家诸葛亮是在乱世,完成匡扶汉室,统一国家的大任都在他肩上,我生活在太平盛世,没什么不可卸下的大任,这能比吗? ! j0 W- N; l) ~  @7 _9 N
  乾隆跟老干部耗上了,他又强词夺理:你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工作任务不同,但你们一心尽忠的精神境界是一样的,把你换到三国,也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诸葛亮换到你的位置,也不会递交退休申请,“易地皆然”。我的爷爷,我的老爹,对你那么好,提拔你,照顾你,给你权力和荣誉,看祖宗的面子,你不能退休;我又这样照顾你,看我的面子,你也不能走,“不独受皇祖、皇考优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余年眷待,亦不当言去。”不批准。
$ [, V9 e$ N# m  ~& n2 u  更离奇的是,乾隆还把自己与张廷玉关于退休事项进行争辩的记录,全程在朝廷上公示,让全体文武大臣评理,等于是搞了一次听证会。当然,在几次交锋后,乾隆作了一定的让步,解除了张廷玉在吏部的工作任务。皇上让一寸,张廷玉也不敢进一尺,于是没有再进一步递交报告。 ! j% Y2 f) a0 a6 N
  写清史的人说了一句公道话:“然廷玉实老病”。张老确实又老又病,已经不适合担任中央的任何工作了。乾隆爷考虑到这种情况,于是又通融了一步,在张老干部77岁那一年的正月,又批示:老张同志可以每隔十天才去一趟办公室,每隔四五天去一趟皇宫和皇上商量工作。到这年冬天,恩准养病。到这分上,张老干部更加不好意思启齿谈退休了。
& J7 B. e5 \2 @6 r! |3 i1 `* s2 r  在张廷玉老干部养病期间,乾隆特意派军机大臣去慰问,嘘寒问暖中,张廷玉讲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咱当着皇上的面是不好意思提退休了。不过我这私心想着,还是退了好,“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暂归。”张廷玉的话讲得很保守,说是暂时退休,好像随时准备被返聘的样子。其实意思很明白,实在想退了。
6 d) n; t# I* H3 E9 O5 D. F  乾隆扛不住了,批准退休,并且对归家程序有具体指示:等来年河流冰块化解了,坐船回京。并且还写了三首诗相赠。
+ q$ Y0 U2 m8 ^  张廷玉老干部离退休的事到此应该画上完美句号,好好回家抱孙子颐养天年去。
7 v/ j4 ?6 H/ L: f( Q& L+ Z  可这事还没完呢。
) R' C* G% R! b, R( x* R: {& q  最悲惨的退休:走错几步“棋” 一直被乾隆修理到死
, a. o6 O! S6 i5 T# T  1749年,对于张廷玉老同志来说,应该是欢天喜地的一年,和当今万岁爷斗智斗勇斗蛮斗狠,总算成为离休干部了,赶紧准备行李回家去,其他的什么都不要想。! j5 b& A6 ?, F5 y! `0 o! U
  偏偏张廷玉老干部顾虑大,一面欢喜,一面却想起另外一件事,这件事为他的退休蒙上一层阴影。他老人家想起自己百年之后能不能进皇家祠堂——太庙。他心里可能这么琢磨:现在领导答应让我退休,会不会事后报复我,让我百年后牌位进不了皇家祠堂呢?这个念头一提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了。 6 X) V' z7 h( k6 Q5 T2 J
  在皇家祠堂安放牌位,这在今天看起来就是块浮云,可260多年前的张老干部就看不开了,一生的荣誉要是泡汤了该咋办?
# s  L6 C% l3 z5 H, p) T8 z  为了身后的荣誉
2 H6 H% u# \- O! f- D7 b  要皇帝写保证书 ; T1 d" T7 c4 G! \
  老人家慌慌张张跑到乾隆那里,很着急地说:“皇上,前几年我申请退休的时候,您说老臣是皇家祠堂的人了,不能还乡。如今您批准我退休,会不会因此不让我的牌位进皇家祠堂呢?因此恳请您给老臣写个保证书,保证我百年后的牌位安安稳稳挪进太庙。”
0 o8 H! m1 r. W  作为领导的乾隆,听了很不受用,但情绪还是比较稳定,很有修养地克制着,居然给老干部写了张保证书,保证老同志的牌位在百年后一定进入皇家祠堂,这个由先帝制定的政策,坚决不动摇,坚决执行,老同志请放心。 4 d; U% U2 j( j+ E, V
  张老干部就这么走错第一步,紧接着走错第二步:居然不亲自去面谢,而是派了儿子张若澄代表自己去感谢。到了这一步,乾隆的情绪再也没法稳定了,没见过这种不给上级面子的,当即草拟圣旨,准备对张廷玉傲慢的态度进行通报批评,“遂发怒,命降旨诘责。”还好,皇上身边还有张老干部的学生,一面为老师求情,一面暗中通知赶快过来道歉。
7 ~# Z0 H% P3 M# e  没想到,这是张廷玉走错的第三步:张廷玉慌慌张张进宫请罪道歉,结果乾隆的情绪完全失控:“圣旨还在我办公室抽屉里锁着呢,你凭什么就事先知道领导要批评你了?你老同志是不是在搞小山头,是不是在我办公室安插了耳目和窃听器。” / p- Q1 B* F1 i; H! H8 r! n
  可怜老干部,几十年官场全白混了,三步臭棋把自己的形象毁得稀巴烂。被通报全体朝廷干部,进行公开批评,昔日的政敌们一拥而上,纷纷表态:张廷玉不听打招呼,死乞白赖要退休,居然要挟上级写保证书,我们全体官员义愤填膺,强烈要求撤销张廷玉的一切职务,其牌位不得进入太庙!这分明是“扫张会”。 5 ?+ k& Y7 q4 l1 C- ^/ `
  在“扫张会”过后,张廷玉基本消停了,他战战兢兢待在北京,一心等着河里的冰块融化了,赶紧地坐船回老家去。到“扫张会”的第二年,也就是1750年,看看河里的冰融化了,张廷玉立即打报告申请回乡,没想到,又是一步臭棋。就在这一年,乾隆的长子定安亲王永璜病死,永璜同学是张廷玉老师的学生,这学生尸骨未寒呢,家长乾隆正在伤心,张老师一封冷冰冰的申请报告就递交上来了,乾隆的情绪又一次无法稳定,他严肃地批评了张老师,你好歹也是我儿子的老师,做家长的还沉浸在丧子之痛中,你这个做老师的居然撂挑子走人,你怎么可以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伤害朕脆弱的感情?而且用词前所未有的严厉: “漠然无情,是尚有人心者乎?”
) ^# E/ f" e6 |% e. b2 Q7 @: I  于是,关于能否进太庙的事情进一步提上日程,乾隆马上就此事召开扩大会议,会上达成一致共识,张廷玉不配进太庙陪皇上的列祖列宗,建议取消资格。张廷玉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灵魂深处的私心进行了狠狠地抨击,主动打报告要求取消自己入太庙的资格。
0 r" i7 q0 A' R2 K2 r+ z4 f# W% l. V  P  退休第二年7 c" v4 i/ k. j+ K1 m7 r5 a; v% m
  被罚款15000两白银
5 A4 @1 ^. z$ g; W# ?  带着满心的伤痕,张老干部回到家乡安徽桐城,远离是非之地,总没事了吧?别急,乾隆心里还惦记着呢,就在这一年九月,逮着个机会,又给张老前辈开了张“牛肉干”:罚款15000两白银,北京的住所抄家。理由是张老师的儿女亲家与反清知识分子吕留良有密切往来。 $ i5 h0 P2 R, p
  可怜77岁的老干部,三朝重臣,被少东家乾隆一惊一乍地,彻底熄火,居然还能顽强地活到83岁。我想,他是带着灵魂不能进入皇家祠堂的遗憾,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 [5 T/ f  l( V
  然而,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少东家乾隆改变主意了,批示:准许张廷玉老干部的牌位进入皇家祠堂。活着的时候给你一个不确定,在你死后却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死者已经带着精神折磨走了,生者却感恩不尽,高呼英明。乾隆玩政治的手腕,不知道是跟谁学的。
. a: D+ Q0 B0 |" T2 t  刘哥曰: " z9 f, L: O  e* I2 B. r/ k
  事隔260多年,还是不免要严肃地批评乾隆,你干吗如此和老同志过不去?人家不就是想按时退休吗?何苦又是拖延,又是恐吓,又是打压,至于吗?有人说是打击朋党,哎,朋党朋党,多少斗争假汝之名而行。 ' X1 ~- a# D  w; }* Z& r6 G
  所以,做人不能太乾隆!
( m: c! _( d- r$ k
3 C% g0 v7 U; ?) e* p# o: ~- X; r: s1 U: P, G- C' u- h
{:soso_e113:}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1

主题

1382

回帖

3190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190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2-7-10 10: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今年又涨了的养老保险单据,也想说句:做人不要太乾隆。预言今年网路流行语:做人不能太乾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6

主题

1395

回帖

264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642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2-7-10 12: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不能太乾隆?
. U# A, R9 O1 A不是一般人,政治家呢?{:soso_e176:}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2-7-10 15: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 寡恩刻薄之人 张文和最得意的时候当是在雍正朝。
$ l" ]+ I' L1 K5 ?: z雍正师从张文端,视张文和为手足;乾隆为张文和所亲授之徒,视其师如奴才。
, j3 {0 }  L) x% ~可见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文端更胜一筹。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5

主题

142

回帖

757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57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2-7-11 10: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安闲人 发表于 2012-7-10 15:42 2 J7 g) N% I9 k4 y8 Q3 h! m8 \' L
乾隆 寡恩刻薄之人 张文和最得意的时候当是在雍正朝。
* I* `8 A' }6 S4 @* I; R+ l" O1 X雍正师从张文端,视张文和为手足;乾隆为张文和所亲 ...
% v/ _3 Q: M. G+ L
{:soso_e127:}
% A' H7 q8 h/ [3 U1 F" d! ?: K+ n: W: Z
这是什么个逻辑。。。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2-7-11 16: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说文和教书不好,而是说文端在这方面更成功。这是很明显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5

主题

142

回帖

757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57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2-7-18 16: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没有人会把你的论断理解为“文和教书不好”。知道你是在拿张英、张廷玉的教育能力进行比较,以下问题,提醒你在作“很明显的”结论前,适当思维一下:  O" ?) p/ ~, o. o3 i
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不同。能否以各自的单个教育对象的不同反应,来衡量教育者水平高下?# A/ x+ `) ?& f8 Z0 S/ ?" r' m) ^
二、雍正即位时,张英早已去世十多年,雍正爷犹可纯粹视之以师生关系,而不涉君臣利害。但乾隆爷能做到吗?直到乾隆十五年初,张廷玉仍是当朝一等一的人臣,和乾隆爷本质上是师生关系吗?/ n: p5 o/ K- p# D
三、雍正师视张廷玉为手足,乃至对张英的哀荣有加,纯粹是对多年前老师张英的感念吗?
3 R% A8 i6 o& a( E! e4 r/ W四、如果硬是要以教育对象的表现来看,张英的最主要教育对象乃是皇太子胤礽,这也是康熙帝交给张英的重要职责之一。胤礽后来的表现,请问又能“很明显”地说明张英“成功”在何处?
5 `  D, k6 Y; c( L......
) O& t& A3 G. c' }) ]8 n! {
( q/ e* k# s. T. `0 u/ p8 m情势各异,时局常新,犹可刻舟求剑乎?/ A0 v7 T$ N6 _# J5 `3 `4 M
逝者如斯,贤人已去。至今求做闲人尚可,然涉及先贤的只言片语仍需谨慎。
. P' g. M6 N! i/ J$ C; l( q- k要不,成了闲言,散布网间,天知道会走样成什么说法。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5

主题

142

回帖

757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57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2-7-18 16: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句,张英的确是非常优秀的教育家。6 I% I' g8 y6 ?/ D, X: A
他的教育成功之处不在皇子,而在于培养了三朝元老张廷玉等廷字辈兄弟,为国家输送了辅国弼政的良才。; e  p6 M% Z/ Z: G
这是很明显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49

主题

4689

回帖

478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789
鲜花(43) 鸡蛋(1)
发表于 2012-7-19 00: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朝衣冠 发表于 2012-7-18 16:12 9 @. S3 J3 D5 t2 Y' z" a+ e9 W
呵呵,没有人会把你的论断理解为“文和教书不好”。知道你是在拿张英、张廷玉的教育能力进行比较,以下问题 ...

  H8 [: h) q, J$ E- [' G1 I0 J; i细读之,论证过程思路缜密,有理有据。" V  n. g) G: J" k5 H' W
先贤授学,受当时政治气候、人文环境、物质条件等影响……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30

主题

986

回帖

1688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688
鲜花(5) 鸡蛋(1)
发表于 2012-7-21 22: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5 n& z- d% [( a; X! [
此文雅洁  通俗易懂 诗篇 耐人寻味的好文章啊。。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