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68|回复: 0

[知识窗] 对联基本常识(二)对联的结构

[复制链接]

1686

主题

5473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40
鲜花(47) 鸡蛋(3)
发表于 2012-9-18 07: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2-9-18 07:48 编辑

1.对衬 关联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媪嗜评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有一点联系。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再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一副对联都要达到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2.常式 变式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领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了。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领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是从横的空间着笔,下联是从纵的时间着想。上联是动词“喜”为意脉,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来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鬓”,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 《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的结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变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心创大业
  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
  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
  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
  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
  新时期地新天新气象新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种结构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
  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学的家长联,也是这一类:
  孰谓犬能欺得虎 (家长)
  安知鱼不化为龙 (邱壑)
  (6)问答式。有的对联语意一问一答,是为问答式结构。例如李调元答友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自天而降
  下联针对上联所问作答,语意十分清楚。
  (7)环递式。联语用环转相递之法组成,形成环环相扣,便是环递式结构。
  例如原《前线》刊物编缉部同志挽吴晗联:
  文章满纸,满纸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绝古今
  风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难忘,心花慰英灵
  
除接句外,前三句环环相扣。又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是全联各句环环相扣的例联。
  (8)排偶自对式。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相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请看这种结构的例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帝,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庙旁关庙联。

  再如民国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联: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不可说,不可说
  如其何,如其何
  后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对。此式常常用来表示深挚而又激动的感情。
  (9)排比自对式。排比自对由排偶向参差化发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对,同声相对,但对仗之相数至少为三,句长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
  涪王兄弟,蕲王夫妇,鄂王父子,聚河岳精英仅留半壁
  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洒英雄涕泪莫复中原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鄂王庙楹联。再看一副与此大同小异的、佚名题江阴双忠祠(唐张巡、许远)楹联:
  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岁,死同岁,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前一例为等长排比句自对,后一例为不等长排比句自对。自对之相数为三,且都有同字相对。排比句之相数至少为三,故无双相自对。
  一副对联,究竟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这要根据内容的繁简和作者的文学修养随宜而定。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2 收起 理由
谁为善良买单 +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