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2-9-20 13:51 编辑
% L+ ~2 f7 v% G, ]. r0 O" o1 `$ d; H
桐城文化,源远流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二十世纪初叶,桐城市(当时为桐城县)嬉子湖畔出了一位贤妻良母,名叫苏蕙华。她虽然初识文字,却是闻名遐迩的尊师重教的典范。 苏蕙华女士是桐城市金神镇(当时为桐城县金神乡)人,出身于“一门双秀才”的书香之家。成年后,她与本县肖店乡(今属嬉子湖镇)的一位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的名儒塾师江百川先生结为伉俪,育有三子。 江百川先生乃一介寒儒,家境并不算宽裕。而苏蕙华女士却数十年如一日,扶危济困、惜苦怜贫、善待邻里、尊老爱幼,素享“贤妻良母”、“慈颜善心”之盛赞。她严于律己,更严格教子,其尊师重教之善举,感人殊深,有口皆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苏蕙华女士常常谆谆告诫其子,“玉不雕不成器,师不尊学无成。”她自己节衣缩食,却常请塾师到家中作客,热情款待,尊为上宾,视塾师如至亲挚友。每月初一、十五,她必亲手制办水果、蛋糕之类的礼品令孩子带给先生,以示慰问。对此,先生十分感动,对孩子更加尽心尽责。一旦她听说孩子在学堂里受到先生批评,她随即亲自赶到学堂,向先生致歉、道谢,请求先生进一步严加管教。苏蕙华女士尊师重教之事不胜枚举,尤以“裁襟励子”一举,至今仍传为美谈。 一九一五年仲春,苏蕙华女士的长子江助成在塾师陈明起那儿求学。陈师母欲为其幼子拼做一件彩色围兜。因为尚缺一块大红绸布料,数月未能成衣。就在陈师母与先生闲聊之时,无意中被聪明懂事的学生江助成听见了。放学回家,助成将此事告知母亲。 苏蕙华女士闻知此事后,急先生之所急,想先生之所想。她立即打开自己的箱子,取出一件自己出嫁时穿的大红绸嫁衣,手持剪刀,毫不犹豫地将崭新的衣襟裁下一块。助成不语,对母亲此举深感诧异。苏蕙华女士循循善诱地对助成说:“孩子啊,先生对你们的教诲可以说是呕心沥血,这么一小块红绸布料又能值几文钱呢?先生传授给你们的知识才是无价之宝哇!先生家里的事就是我们学生家长的事,理应真诚相助才对。孩子,下午上学时记住把这块布料带给陈师母,啥也不要乱说啊!”“知道了!”助成满口答应。 塾师陈明起先生是个很细心的人。当天晚上,他就发现这块红绸布料是未经水的布料,且缀有密密的针线痕迹,颇为诧异。次日,陈先生借家访之机,便到苏蕙华女士家里问个究竟。苏蕙华女士得知陈明起先生来意之后,竟对此事守口如瓶,硬说是家中请裁缝师傅做衣时,剩余的布料。后来,陈明起先生几经周折、明察暗访,终于知道了这块大红绸布料的来龙去脉,陈先生倍受感动。他认为,苏蕙华女士这种尊师之举难能可贵。他那种,默默奉献、不为人知的高贵品质更为可嘉。于是,陈先生当即题诗赞许,弘扬其美德 一时,桐城苏蕙华女士尊师之举四处传扬。不到一年,芜湖、安庆、怀宁、望江、太湖、桐城各地诗人就此事赋诗三十余首。其中望江刘洵先生题诗二首赞曰:
0 m9 ~9 t; ^6 a: z N (一)
J' v- B% v- P6 ]+ j' G. p 女士懿行大地扬, 一时骚客惠诗章。 裁襟励子今难有, 巾帼完人姓氏香。
0 X( G1 Z& {/ }$ C# U8 Q (二)/ ?1 `$ I; I1 t; a- h
言行似此不寻常, 恤苦怜贫人莫忘。 应许凤毛堪继美, 习文习武愿能偿!& A5 c4 v/ N: O2 j, D' n; p7 `
后来,有一位画家根据当时的房屋、人物等背景资料,绘制了一幅丹青。 清末桐城秀才陆晴川和名儒苏洵均(即苏艺叔)都先后作了序,并将此图命题为《裁襟励子图》 庐江县诗人唐性初观此图、闻此事之后,十分感动,遂大加赞许,奋笔题诗。诗曰:
0 @9 f7 V5 D! E0 x (一); L0 ~6 l+ k. @. E# p
裁襟励子竟如何? 今古相传应不多。 壶范昭然犹可考, 千秋丹管见吟哦。
' {% |9 ]1 v& b8 O/ y3 g (二)
% a H! j& |% C0 B 闲展丹青发一歌, 女中巾帼贵如何? 由来贤哲依慈教, 一片婆心艰苦多。1 _8 C8 [4 n. u5 |7 j! k# ~
苏蕙华女士“裁襟励子”的事迹传扬开来以后,各地文人墨客陆续挥毫。一九八四年,时任桐城档案局局长的严云生先生、桐城县委会吴忠朴先生、县档案局朱绍球先生、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张树仁先生、繁昌县文史馆编辑吴云庆先生、桐城师范江兴元先生、桐城中学吕宣泽先生、天城中学开耀庭先生、包圩乡(现属金神镇)九十多岁的老塾师史国屏先生等人先后撰文、赋诗数十余首,一致颂扬苏蕙华女士尊师重教之善举。 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笔者利用国庆放假之机,前往当时的肖店乡朱坛村采访苏蕙华三子江兴皖先生,同时走访了当地群众。人们众口一词,盛赞苏蕙华老人生前诸多善举。归来后,笔者随即着手赶写了一篇《苏蕙华裁襟励子》的长篇报道,寄给了桐城广播电台。电台播出此文后,社会影响很大。后来,《裁襟励子》的故事被编入桐城乡土教材。今天,她又成了桐城文化墙上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由于苏蕙华女士教子有方,江家人才辈出。其子江兴皖生前工词章、擅书画镌刻。他不仅把自己的《得闲斋诗词》付梓,还完成了先父江百川先生的遗愿,整理付印了《百川诗草》。孙女江觉迟更是继承了江家的文风和祖母苏蕙华老人的优秀品质。她从二零零五年开始,用一颗善良的爱心坚守藏区深山草原,从事寺庙孤儿院工作。其间,她写下了六十多万字的日记和一本长篇小说《酥油》。一盏酥油灯,感动十亿人!当江觉迟专程为我送来《酥油》这本小说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日前,笔者漫步桐城龙眠河公园,注目桐城文化墙,重温苏蕙华女士《裁襟励子图》,不禁思绪万千,记起来我曾在二十多年前曾为此事信笔涂鸦的诗句:. N+ ?+ u- o% h2 Y/ z a8 Q
孟母三迁史赞多, 裁襟励子又如何? 诚心已铸儿资勉, 好傍师门早赴科。 / T# r9 }3 y. q2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