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类。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在格律上,诗分外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的诗体形成于唐代,这种诗体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规定,是一种格律诗。同其相区别的一种诗体,是不受格律限制的自由诗,它产生于近体诗之前,叫古体诗。在形式上,诗的字数、句数显得整齐、清楚。诗的种类中,古体诗可分为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等等。在押韵上,近体诗的格律规定,只能押平声韵,也就是只能在三十个平声韵中选择韵脚字。古体诗则自由得多,它的韵脚既可用平声,也可用上、去、入三声。在平仄格式上,调平仄,是区别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一个重要标志。近体诗在这方面格律规定是很严格的,律诗的平仄格式基本的有四种。在对仗上,诗同词一样,要求一是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在章法上,诗讲究起、承、转、合,这指的是诗在结构方面的规律。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子长短随着格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如同近体诗,是一种有规律规定的诗体。在形式上,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字数、句数长短不一。词有一二千种格式(词牌)。在押韵上,比近体诗活动余地大,比古体诗限制多。不同词牌子押不同的韵,而每个词牌押什么样的韵,词谱都作了明确规定。词可以押平声韵,还可以押上、去、入声韵(合称仄声韵)。但是,在押平声或仄声韵时,要受格律限制。词谱规定押平声韵的,不能押仄声韵,词谱规定押仄声韵的,不能押平声韵。在平仄上,词的平仄格式很多,可以说有多少词牌就有多少格式。不同的词,字数、句数都不同,又平韵、仄韵均用,这就决定了词的格式必然变化多样。在章法上,词的结构组织有着明确规定,,那就是分段,这同诗有很大区别。诗,除《诗经》中的诗和个别的古体诗分章类似词分段外,无论近体诗、古体诗,都没分段的。这是因为词是根据音乐的要求,词的一段叫一片,即一遍,好比音乐奏了一遍的意思。音乐终了叫阕,故又用阕称一首词或词的一段。词,一般分为上下两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