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桐城“四大名镇之一---------汤沟镇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汤沟镇因水而富有灵气和财气,因双溪河穿境而过,故旧名“双溪”,现在是枞阳县沿江地区重要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幽深安静的老巷埋藏着多少故事,和煦的阳光穿越历史,抚摸着历经沧桑的老屋。
这里流传着刘大櫆故乡曾经的辉煌和荣耀。
几百年来,古镇汤沟商店林立,清代后商业更加发达,由于双溪河上到无为、庐江,下至江南、大通、横港、芜湖,而汤沟正是来往船只必经之重港,因此商贾云集。曾经的汤沟仅茶馆、酒店就有三十多家,过去汤沟商业的特点是无早市,人们都是吃过早饭上街,从上午9点左右开始到夜半三更,“一家春”、“怡和楼”、“永乐轩”等金字招牌店门庭若市,走南闯北的商人、文人墨客、远近七乡八里的头面人物都会聚集于此。汤沟人都知道汤沟浮桥,古时汤沟集镇因双溪河一水相间,南来北往都靠摆渡,上、中、下三段渡口分别由钱、刘、吴三大姓把守。后来人们想要架桥,但一河不容二桥,为争修大桥,三大家族争先恐后,数刘家聪明,一夜之间架起了浮桥,整桥有四条墩船,船上架木板,人在板上过,桥随水位高低而起伏,人称“浮桥”。桥北为浮桥弄,是过去商业街的雏形,至今青石街面依旧,店堂挂招牌和红灯笼的廊柱依稀可见。1954年发大水浮桥随之被冲毁,后来被石桥代替,现双溪河上有四座水泥混凝土大桥连接两岸。
汤沟人怕洪魔,每年有组织的“出会”使汤沟增加了旺气。“出会”时,下街搭有万年台,各行业采取自己特有的方式,拜神求仙,祈祷神灵降洪魔除水怪,布业搭台阁耍溜揪,木业踩高桥,竹业舞叉子,铁业舞龙灯,杀猪的牵五猖等等。汤沟人信佛,镇内的永镇庵和水府庙,一个卧踞长江边,一个坐落双溪河边。据说,最初建庙宇都是为了镇水魔,求神拜佛给个好年成。特别是每年农历9月15日和10月15日是汤沟水府庙“可是佛”和大士阁“又是佛”的生日,前来汤沟烧香拜佛的人山人海。
汤沟清代时曾有八景闻名遐迩 ,即丹霖夜雨、赖子回帆、琵琶积雪、鲟鱼落雁、三官晓钟、断桥渔火、莲塘秋月、水村夕照,如今汤沟八景现在踪迹难寻,但不论是书香老翁还是乡下遗老,每每谈论此事都为汤沟昔日的繁华和景致而赞叹。几百年商业的兴起和“小上海”的美名,都因水灾而没落。1954年发大水,长江决堤,汤沟境内一片汪洋。至今谈起当年的那场大水,不少老年人还心有余悸。但洪水后肥沃的泥土使汤沟的农业增产增收,水运更加活跃,商业更加发达,终于有了“北侧两湖米鱼库,南丰五谷裕陈洲”、“收了陈家洲,富了汤家沟”之说。
汤沟文化底蕴深厚,是“桐城派”大师刘大櫆的故乡,刘大櫆和姚鼐、刘开等先贤曾先后收徒讲学于此,史炳荣曾创办丰乐书院于汤家沟。“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山万重。今日却从图画上,青天遥望九芙蓉。”长着一副高大身材、留着美髯的刘大魁性格豪放,在这首诗里吟颂了家乡———汤沟陈家洲秀美的景色。陈家洲位于现枞阳县汤沟镇,康熙三十七年,刘大魁就出生在这里的一户私塾人家。父亲刘柱是一名县学生,刘大魁自幼便受到家庭熏陶,苦读儒学,并小有建树,但屡试不中,后在第十次乡试中得秀才。刘大魁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一批诗词文章。他的文章韵调铿锵,促就“桐城派”的最终形成。昔日刘讲学的刘家祠堂已成为拥有二十多个班级、一千多学子的陈洲初中。汤沟在近代史上曾为国共两党县府所在地。抗战胜利后,桐城县在汤沟设桐东办事处,建国初属湖东县。现在汤沟属于枞阳县。
【行香子搜集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