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5441
- 积分
- 3858
- 威望
- 2346
- 桐币
- 967
- 激情
- 315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4-28
荣誉会员
 
- 积分
- 3858
 鲜花( 8)  鸡蛋( 1)
|
本帖最后由 竹笑山人 于 2013-1-31 22:09 编辑
最真实的战争
存在的总是合理的,出名的总是有理由的。难怪人家成为经典,确实是部好电影。反战的电影为数不少,但此片非但时间早,思想表达也最为简单而直接。大概这都是早期电影的风格,某些人看来可能会嫌其浅露,但我不觉得!片中饭后讨论战争的意义,和Paul在课堂上大声反驳老师的片段,确实说得解气。人类要战争干什么!对于平民,战争除了伤亡和痛苦,还能带来什么?Paul回家后,其父带他到酒馆,和一帮老友讨论战争的神圣,并对着一张地图“纸上谈兵”激昂不已的戏,不是在讥讽现实吗?远的不说,单说台湾问题,多少人动不动嚷嚷“不惜代价武力解决之”,看看这部片吧。
片中集中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脆弱,而不是战争激发人的恶性,如描写新兵的恐惧,Paul与敌人共处一壕,以及搞笑的postman前后的变化等等。单这一点,就足以屹立于众多的战争片之中。
我买的是国视文化的垃圾“正版”,画面很一般,下次要洗了它。
无言的控诉!
《西线无战事》1930年的老电影!
讲述了一战爆发时,一群年轻的德国学生,在“爱国献身”的豪言壮语的鼓动下放弃了学业去参军 ,所经历的生生死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他们是纯洁天真的青春,被战争无情的摧毁了!
其实在没上战场时,只是一群热血的青年,根本不懂战争意味着什么,也无法理解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无助。
当保罗为了自卫去杀一个法国人时,他马上就害怕了。用刀刺伤了敌人,却还要去照顾他,竟而盼望他能活下来。敌人死亡时他仍还要请求对方的原谅。是的,“脱下军装,放下枪,我们可以是兄弟,可以一起喝啤酒!”可是战争,是你死我活的规则。没有选择的余地!
四年之后,保罗回到参战前的教室时,原先的老师又要求这个战斗“英雄”继续给下一代学生信心!他寄希望的学习却只能直白的说,战争只是生或死,杀死对方。“为国捐躯”,难道真的是那么光荣么?
最后的结局是令人久久不能忘记的,年轻人的手,将要伸向漂亮的蝴蝶,去接近自然的美丽时,敌人的狙击手扣动了扳机,希望之手无力的缓缓垂了下来。。又一个无辜的生命终止了。
在满是十字架墓碑的坟场背景上,是一张张年轻、无辜、满怀热情、漾溢着青春梦想的脸。。。
罪恶的战争!
我们还能不为生活在这和平年代享有这一方宁静的天空而庆幸么
战争摧残人对美好的追求
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作为发起战争的国家,国内一片狂热,人民参战热情高涨。学生们被老师的演讲让他们内心英雄主义高涨。然而到了战场,一切都不像想像中的那样,主人公不保罗目睹了自己同学在战场上的牺牲,目睹了真实的战争。在一次探家当中,他看到了父亲那老一辈的纸上谈兵,还有当年鼓动全班同学参军的老师。他看到了他们的愚昧,家里并不是自己要呆的地方,重新返回战场,在战壕中捉蝴蝶的时候被敌人打中身亡.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反战影片,曾获得193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以及最佳摄影、最佳编剧等各项提名。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在一九六二年美国西雅图世界博览会评选的“电影诞生以来的十四部最伟大的美国影片”中名列第三位。作为反战题材强烈的影片,著名的好莱坞影评人肖恩•索普曾说:“我们甚至认为,永久消灭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西线无战事》在各国每年公映一遍。”
迈尔斯通以沉重的笔触和简明精的电影语言写活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无情,透过一名德国士兵从内心中对英雄主义的狂热、到对战争心灰意冷,以至绝望的心理转变,通过他亲眼的目睹渲染了战争的恐怖及其它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一批批的青年学生被送上战场当炮灰,表达了战争的无情,无声的申诉着当权者。让人深深回味和沉思。
根据姚爷爷以往给我们看的战争片当中,与《这里黎明静悄悄》《拯救大兵瑞恩》进行对比。同样是反战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重点表现五名女战士在中尉率领下,与敌人英勇斗争的英雄主义。《拯救大兵瑞恩》中用八个人的性命去换取一个人的性命,是不是值得?整个影片画卷中不止中远远不止是去描写拯救一个大兵的画面,当中也有不同人有不同的表现,从战争当中折射出来的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这是中人文关怀的点滴安慰。而《西线无战事》中并没有区分英雄主义,也没区分正义战和非正义战,从保罗的战争经历,让人看清战争是什么样子,只是纯粹的反战。
影片的思想意义深刻,在镜头运用上渐隐渐现,章节明显。情节安排上开始教师的鼓动,把学生英雄主义热情高涨。影片并没把情节都安排在战场上,保罗探亲回家,不能适应家乡的生活,再次回到二中队的时候,看到的全是新兵,才16岁,他们被送上战场做炮灰。这些在反战上非常明显。
观片当中,被很多的情节打动,刚上战场的孩子们,在防空洞当中无法忍受敌人的轰炸无法控制自己;冲出战壕的孩子被炸弹炸伤,在医院中因重伤不治;保罗在大坑中,与敌人度过的一夜等等。这些情节的积累,看到了战争真正的面目和他的残酷,增加了对战争的厌恶,真应该像肖恩•索普说的那样:“永久消灭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西线无战事》在各国每年公映一遍。”
成为永恒的经典的:保罗在西线无战事的广播中捉蝴蝶,手的大特写,枪穿入身体的声音,手的抽搐。隐语蒙太奇的运用,是求生的欲望,是战争摧残了人对美好的追求。影片最后的叠印,一片无边无垠的墓地,走向战场的士兵就是送去的炮灰,他们一遍遍的回头,也是隐喻,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西线无战事》,战争摧残人对美好的追求
影评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b9a197010173xe.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