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踽踽 于 2013-3-5 22:32 编辑
开明先生好 我赞成你一部分的性格,就是执着,这其实对于做学问是好条件。不过过之犹为不及,尺度需要把握,如果偏执就不好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执着只限于治学就好,不能泛化。我们活着,都需要洒脱些,对吧?何必把自己绷得那么紧,那么累?计较的东西越少,脚步就越轻松,这个道理我想你该比我更清楚。 我在另一个帖子里回复你的,说有大胸襟才能做大文章,是诚心地细语,是和你分享我的看法和感受,或者说是委婉的劝慰,现在我还是这样来说说。我小时候,大约2年级左右,就想写诗,没有功利心,只是想写诗,觉得诗很耀眼而已,然后写出了顺口溜。老师夸了我,我却很自惭,因为我知道,那不是诗。那时写东西甚至标点都不对。之后我买了专门讲标点的书,很用心地看。再后来,学写东西喜欢拽文,当然,其实现在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很浅薄地拽文,请别笑话我,哈哈。不过说真的,最近十几年来,一是学着不拽文,把话说得很平常,很淡,如同“床前明月光”一样的淡;二是深感修为不足,所以在做人和社会阅历上用心,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嘛。当然,这就涉及到一个修身的问题,其中也包括我现在说的问题。 论坛上讨论甚至斗嘴,总是难免的。这不但不是坏事,反而充分说明是真实的延伸,不是虚幻的世界,不是一言堂。我们所要把握住的,就是坦诚地,胸无芥蒂地说话,同时也保持就事论事,不涉及人身攻击,因为我们一般讨论的只会是一件或者几件事,不可能因为这样一件或者几件事,就确定一个人的本性和一生。所以心平气和地看待和对待,是很重要的。其实恕我直言,排除了功利心,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计较,看问题也就开阔了,这是根本。功利心好不好?功利心本身无所谓好不好,因为如果目标是正确的,功利心就是动力;如果目标是错误的,功利心就是帮凶。这样的例子太多,目前的“赋帝”就是典型的反面代表,其他不需要赘述。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无所求,或者有正确的目标,比如来论坛就是开心,散心,或者讨论,也增广见闻,在增长知识和修正以往的认知方面有所发挥,这样难道不是最好的效果吗? 以前人们说“三百六十行”,现在已经远不止三百六十行了,说明人类的生活空间,尤其是精神空间在扩大,因为很多新兴行业是提供精神食粮的。我觉得判断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人的功过,不在于它或他得到什么,而在于这个行业或者这个人对于别人是提供了什么还是索取了什么。比如以前所谓的周扒皮黄世仁,他们损人利己,所以我们要谴责批判甚至消灭他们;而现在很多赚钱的行业和人,并没有那样,反而是给社会提供了很多机会,以及很多产品,包括精神产品。比如论坛,来论坛的人基本都不是被逼的,而且一般都能在论坛找到各自所需,比如散心,比如交友,比如习文。这样来看,不管论坛赚钱与否,对网友都有好处,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它越赚钱越是好事,不可眼红。我有一个浅见,就是“每个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所以人生不能假设,更不能拿别人的路线在自己的脚印上对照,只能好好走自己的路。这就是对自己对生命最大的虔诚。而虔诚的生命就是高尚的。 再博学的人都有不懂的事物,所以很多时候知识的欠缺不是丢人的事,丢人的是认识不到更是不肯认识到。我常常写过东西自己看看就觉得不足,因此一直不敢从文,一直小心翼翼地美其名曰“积累”。做人也一样,我常常发现自己诸多不足,因此越发感到任重而道远。修身为本。怎么修身?格物致知。如果对于小事,对于辩论都耿耿于怀,拿不起放不下,格物尚且不到,于修身就是有害的了。 啰嗦了这么多,用意不言自明。我的意思,大家一起再学习讨论就是,对事不对人,让这里成为课堂或者讲堂,当然也可以作为一座田园,观赏也可以,栽花种树也可以,随性而为就是。敞开胸怀,阳光才能照进来,心中才会更明亮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