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岁的老人衣食无忧,有三个子女但一年难见一回,因此将孩子告上法庭;86岁的老人独自居住,养女自春节后再没来看望;养老院里,有的失智老人已三四年未见到孩子了……“常回家看看”入法,记者探访发现,很多老人都有辛酸泪。
【孤独事例】 失智老人三年没人探望 1、赵老的无奈 70多岁的合肥市民赵诚(化名)老伴已去世,三个子女都在外地成家立业,孩子从不拖欠他的生活费,过几天就会打电话问候,可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抽空回来。如遇出差,团圆就成奢望。 孤独难耐的赵老一急之下把子女都告上了法庭,请求法院判决子女每个月都要回来一趟。庭上,老人老泪纵横地说自己物质生活并不匮乏,自己有较高的退休金,子女每个月也给生活费,可精神上特别孤单。听了老父亲的话,子女们也沉默了。 昨日,记者从法院获悉,该案经法官调解,赵老和子女达成了调解协议。调解协议上,老人坚持写下“每个月回家看望一次”的话语。 2、李奶奶的失落 李奶奶今年86岁,居住在林店街道,没有生养,抱养了婆家侄女。今年,养女也已50多岁。 “从过年为钱闹矛盾,一直到现在也没见过”,李奶奶看起来很失落。她的身体还不错,但孤独溢于言表:“每晚早早地就睡觉了,出门也就是在小区里转转。 ”她说,养女以前来也就呆半小时就走。李奶奶叹息说,好在自己身体还硬朗。 3、养老院的辛酸 合肥一家养老院李院长介绍,院里住的都是失智老人。 “我接手已经三年了,个别老人的子女从来没来看过”,李院长说,失智老人有其特殊性,基本上不认识人,有的子女一开始还常来看,之后就越来越少了。 李院长说,失智老人的远记忆比较好,有时会突然想起孩子,就会追着工作人员要求打电话,孩子长时间没来,他们就会唠叨很久甚至骂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们只能常常陪他们聊聊天,尽可能照顾好他们的生活。 “即使老人什么都不记得了,对子女还是有不同的感觉的,还是希望能常来看看。 ”李院长说。 【老人的宽容】 心疼子女能独立也不错 对于此法律,也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赞成,住在滨湖惠园的余奶奶就不舍得“为难”孩子。 余贤珍老人今年已经88岁高龄,三年前搬到惠园,“一个人住挺宽敞,也自在。儿女工作都很忙,偶尔有时间来看我,我就满足了。 ” 身患冠心病的汤民生老人,今年70多岁,住在滨湖惠园小区,“我没有子女,但平时侄子侄女偶尔会来看望我。 ” 谈到“常回家看看”立法,老人语气平和地说:“现在的子女工作一般都很忙,照顾老年人的时间有限,我们也不能强求,否则关系搞僵了,大家心里都不痛快也不好。 ” 【子女的理由】 太忙路远人人都有无奈 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工作太忙、囊中羞涩、路程遥远……记者采访了很多距上次回家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子女们,他们的无奈或许也是你的无奈。 郑先生离家远:我老家在广西柳州下面的一个小村子,在合肥上大学后就留在了这里,现在在一家通讯公司做技术,家里父母已经60多岁了,我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家了。毕业才两年,工资也不多,回一趟家要花费好几千块,而且坐车特别麻烦,还要转车,飞机也没直达的。 武小姐工作忙:我在外企工作,是“空中飞人”。我家不远,在安庆,从小爷爷奶奶就很疼我。但是,工作和生活应酬太多、节奏太快。其实,我挺愧疚的。中秋节,我准备推掉所有邀约,回家好好陪他们几天。 韩女士孩子小:父母在亳州农村,我已经在合肥安家。每年,我固定回家两次,一次暑假一次寒假,每次呆两三天,父母都70岁了。有时候我也会算,照这个频率,在他们有生之年,我可能总共才能陪他们百余天。可是,工作、孩子和家庭让我分身乏术,只能定期给他们寄钱寄衣服。我其实明白,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我也只是能让自己好受点罢了。 【专家观点】 “回家”应有带薪假期支持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分析称,“常回家看看”入法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量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应该提倡多元化养老模式,按照社会分工分化一些机构来履行职能,比如建立老年人活动室,为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提供保障,“养老不仅是家庭责任,也是社会责任”。另外,年轻人的生活和工作与常回家可能会形成冲突,法律不应只规定义务也应规定权利,将配套政策提升,比如带薪假期。 【新闻延伸】 有一帮“外人”常来看孤寡老人 滨湖惠园小区是合肥市首批廉租房小区,租住在该小区里的,近1/3都是空巢或独居老人。没有子女,他们的日子如何度过? 据该小区廉租房现场管理办公室梁副主任介绍,目前小区共有902户廉租房住户,其中约有30%~35%是空巢或独居老人。“小区租金一年一收,每月按9毛一个平方,物业费政府承担近一半。 ”梁副主任说,“对于空巢或独居老人,小区请义工经常去看望。物业和廉租房管理办公室的人也经常走访,帮忙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