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57|回复: 1

[桐城歌论坛] 关于桐城歌的现状调查及其思考(2)

[复制链接]

57

主题

528

回帖

11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81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3-8-15 17: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沃野犁手 于 2013-8-15 18:09 编辑

          关于桐城歌的现状调查及其思考(2
                                                                                都  
[上接(1)]
四、思考
法国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曾经论述过“文化气候”对文艺作品的决定作用:“不管是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环境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环境只接受与它相一致的品种;环境用重重的障碍和不断地攻击,组织别的品种发展。”
毫无疑问,桐城歌作为一种以农耕文化为背景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遭遇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到来,它的生存道路越来越狭窄,不得不面对走向市场的挑战。在分析桐城歌由繁荣的高峰转入式微的低谷的深刻原因的基础之上,如何让桐城歌能够突破濒临消灭的瓶颈,继而获得多元化的发展同时在此个案研究中寻求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启示,我们有如下思考:
第一,立足保留与保护。桐城歌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在于保护。桐城歌百年来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由于这一方式的单一性,很多原生态曲调和吟唱表演形式渐渐失传,需要及时抢救与保护。八九十年代,以传承人叶濒先生为代表的数十位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各地农村搜集歌谣原始资料近万首,并整理出版了《桐城歌谣》和《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但这远远不够,在新形势下,应该多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形式(声音或影像保存),尽可能收集其相关的文献和曲目资料,进行实地调查,甚至实行博物馆式的保护与整合。如此一来,桐城歌的发展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
第二,提升创作主体的创作意识,关注传承者的生存现状。培养人才是关键。像所有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桐城歌的创作主体也面临着老龄化、边缘化的困境,这就是使得桐城歌的传承大大受限。因此,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老艺人尽可能的教授学生、鼓励年轻人更多的学习,同时要培养出优秀的桐城歌带头人和集大成者,壮大创作队伍。另外,政府应当给予桐城歌的传唱者一定的物质、精神支持,积极关注他们的生存现状,以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创作与传承桐城歌。
第三,努力创新,将桐城歌融入新的时代内容,积极实现桐城歌的改革。我们无法去改变现实存在的区域生态环境,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身,努力寻找传统艺术与现实的契合点。要使得桐城歌变得有市场,改变陈旧的歌词和腔调,让歌词和曲调更加贴近当下的生活是必要的,更加符合新时代大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大众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一种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重新演绎桐城歌,它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第四,建立桐城歌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所谓文化产业化,就是要将艺术与市场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是当今艺术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一,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方式,使之具有新的市场。比如说,在重大的节日仪式或活动中,提供桐城歌选拔或巡演的机会,以加深公众对桐城歌的了解。其二,不断挖掘桐城歌文化所带来的外围潜力。比如说将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业,这一方面深化了桐城歌的现实价值,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其三,要健全法律保护机制。目前桐城歌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及早健全相关的版权保护机制,对其进行分级保护。其四,可以将桐城歌作为地方教材纳入当地的教育体系。学校因其在教育科研以及引领先进文化方面的特殊功能,能够深刻的促进桐城歌的发展。例如,桐城歌可以进入当地中、小学的音乐鉴赏或艺术鉴赏课程,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实地调研,既让他们了解家乡的传统艺术精华及发展现状,也能够提升整体的保护意识。
当然,对于桐城歌的保护与发展,艺术家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提升民众的集体保护意识,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如何解决经济与资金上的压力,如何进行积极的宣传,如何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如何制定长久的发展规划,都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同时,如果能有更多的企业参与桐城歌的保护与开发,为桐城歌的创作与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也为其进入市场提供一个重要的通道。
桐城歌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只要我们在保留传统基础之上利用合理的方式加以改革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式,桐城歌也将会迎来另一个繁荣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叶濒.桐城歌谣.[M].黄山书社.1992年版;
[2]叶濒.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M].安徽新闻出版局.20027月第1版;
[3]叶濒.桐城歌浅析[N].江淮晨报.2006-11-1
[4]叶濒. 一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集——析《中国歌谣集成安徽卷•桐城歌谣》.[J].《新闻世界》.1998年第5期;
[5]叶濒.桐城民间文学刍议[J].《桐城派研究》.2002年第4期;
[6]査宗和.解说桐城歌[J].戏曲研究.2009(2)
[7]许桂枝.桐城歌与黄梅戏[J].戏曲研究;
[8]孙合燕.关于优秀民间艺术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20093);
[9]陈超. 浅谈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化转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6);
[10]欧璐莎、吕立杰.文化转型期东北二人转成功发展之路径[J]民族艺术研究.20104);
[11][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2]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8月;
[13]尹绍亭.文化生态与物质文化(论文篇)[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8月第1版;
[14]尹绍亭.文化生态与物质文化(杂文篇)[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8月第1版;
                                                
                                                     (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
楼主新帖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366

主题

9431

回帖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9

我是老兵版主

QQ
鲜花(128) 鸡蛋(0)
发表于 2013-9-13 13: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收集整理收藏。
喜欢看白云,喜欢看花开,喜欢在工作之余产,写点小文字,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和大自然沟通,追求澹泊的人生意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