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79|回复: 0

[民间文艺活动及人物] 安徽省民俗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专辑

[复制链接]

57

主题

528

回帖

11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81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3-8-17 21: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沃野犁手 于 2013-8-17 21:21 编辑

安徽省民俗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本稿来源于安徽省民俗网)

安徽省民俗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专辑

安徽省民俗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
——————————————————
代表名单

一、到会代表
1、崔莫愁        2、丁柏明  3、卞国福  4、王广力  5、 王贤友  6、王瑞刚
7、邓之元 8邢军、9、李云胜  10、何卫祥  11、杨 静 12、欧阳发
13、 姚文学 14、 胡作法 15、徐士泰  16、章晓华 17、牛耘18、张昭
19、纪秀卿20、张秀玉21、疏延祥22、刘道峰23、吴秀俊24、齐润生
25、叶濒26、陆勤学27、杨晓云28、胡少殊29、疏利民        30、陆勤康
二、因事请假代表
1、钟鸣2、唐虎3、陈大良4、刘  冰

三、省民政厅领导:庄处长
四、省社科联领导:李井伍主任
五、兄弟学会代表:
王若祥(安徽省文联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朱晓光(安徽省文联安徽省电影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安徽省民俗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
会议议程


一、卞国福同志主持会议(介绍到会领导);

二、崔莫愁同志致辞;

三、王贤友同志作工作报告;

四、卞国福同志作《关于学会章程修改的说明》;

五、徐士泰同志作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建议名单说明;

六、选举,主持人公布选举结果;

七、兄弟学会代表讲话;

八、学会主管单位领导讲话;

九、新当选会长代表新一届理事会聘任名誉会长、学术委员并讲话;

十、合影、就餐。

十一、时间:2013年6月23日9:00

十二、地点:合肥市九狮苑宾馆四楼会议室

(会议期间请参会人员将手机设置在静音或震动状态)



安徽省民俗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名单

名誉会长:崔莫愁
一、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1、会长:欧阳发
2、副会长:卞国福、徐士泰、王贤友、邢军、何卫祥
3、秘书长:王贤友(兼)
4、副秘书长:王广力、王瑞刚、李云胜、姚文学、胡作法
5、办公室主任:丁柏明

二、常务理事名单(21人):
丁柏明  卞国福  王广力  王从效  王贤友  王瑞刚  邓之元  邓凡训                叶 濒
刘  冰  刘道峰        邢 军  严        希        李云胜  何卫祥  杨  静          欧阳发   姚文学  
胡作法        徐士泰                章晓华
                              
三、理事名单(65人):
丁柏明        卞国福        王广力        王从效        王若祥        王贤友        王瑞刚        王惠莹        尤传化        尹文汉
邓之元        邓凡训        刘        冰  刘 峰        刘道峰 叶 濒         石象斌 邢 军  纪秀卿 朱晓光
朱跃忠        巩思良 邬晓东 张守福        张建军  张 孺  张 扬  张秀玉 李夏        李云胜  李春 陈大良  陈 伟  陈 频  汪 弘  何卫祥 何文玉 陆勤学  苏仕珩  闵济林 杨静 杨玉能 杨中华  欧阳发 昂 云  周德钿 姚文学 胡作法         胡汉泱 胡亮        
钟鸣  宣繁秋 徐士泰  唐卫民 唐 虎  崔小东 章校中        章晓华 程志和  舒天佑  曾胜春 疏延祥         鲍安顺        谭守谋  谭幼军

四、学术委员会(10人):
牛  耘  张  昭  王家琰 乔国良  胡贯中        乔延凤        梁毅        王廷彦  朱鹤年  
包立欣     




采撷地域之花        喜结民俗硕果
——安徽省民俗学会2008——2013年工作报告

报告人:王贤友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受安徽省民俗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委托,我向大会作安徽省民俗学会2008——2013年工作报告,请审议。
      安徽省民俗学会成立于1984年10月,30年以来,学会以弘扬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宗旨,在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传播与传承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迄今搜集、整理、出版《中国民俗大系•安徽卷》、《中国谚语集成•安徽卷》、《民俗研究文集》、《合肥民谣里的女性》、《桐城歌》、《安徽民俗》等学术著作38部,主办民俗类学术会议50多次,极大地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民俗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五年来,学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深耕细作,在品牌建设、机构设置、学术成果、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现将近五年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依法办会,科学办会
1、健全学会机构,规范学会章程。
       2008年6月18日在合肥召开第三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新一届理事会。崔莫愁当选会长,卞国福、欧阳发、张昭当选副会长,王贤友任秘书长,姚文学为常务副秘书长。乔国良等45人当选理事,会议并确立常务理事会和秘书长办公会议为学会决策机构和办事机构。设立秘书处、办公室、财务室、会员处等办事机构,各有专人负责,起草和通过了安徽省民俗学会章程,依法办会,科学办会,规范运作,确保学会日常工作顺利开展。对此,《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合肥晚报》等省市媒体作了多方位的报道。
      在学会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2009年4月在合肥南徐小学设立“省民俗学会谚语教研中心”;11月在长丰设立“省民俗学会民俗字(汉字民间写法)研制中心”;12月在合肥临泉路一小设立“省民俗学会传统文化教研中心”。以及民间文艺委员会、民俗文学创作研究委员会、《乡音》编辑部等专业机构。
2010年4月,召开常务理事会,经秘书处推荐,决定任命丁柏明为学会办公室主任,吴秀俊为学会会员工作处主任。6月安徽民俗学会在美丽的安徽农业大学校园内正式挂牌办公。
      上述机构的设立,在各自领域内起到沟通协调的功能,对民俗文化的交流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0年10月26日,学会召开常务理事会,为加强学会领导,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任命胡作法、李云胜、王广力为副秘书长。
此外,省民俗学会还先后成立铜陵市、池州市、六安市分会,并设立了专门办事机构,在各地的区域内,为民俗文化的弘扬推广作出重要的贡献。
截至目前,安徽省民俗学会拥有注册办证会员365人,分布于全省16个地市,他们的加盟将使全省范围内的民俗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整理和保护。

2、突出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的社会化实践。
     近几年来,学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加社会化服务工作实践中,先后开展民俗文化走底层活动,如民俗文化进校园、民俗文化进街道(社区)、民俗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将民俗文化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5年来,近百项各类大中小型活动的开展,在省内外影响日渐扩大,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因此,被授予“安徽省第一批标准化学会”。

(1)五年来的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情况
        2008年1月在合肥召开“安徽省民俗学会谚语•民谣学术研讨会”,30多位民俗学界专家参加研讨,崔莫愁和王贤友分别就谚语、民谣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及演变作学术报告。《新安晚报》、《合肥晚报》专题报道。
        2009年5月30日安徽省民俗学会在合肥九狮苑宾馆召开“端午文化研讨会”,专家学者40多人参加研讨会,就端午文化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以及当代人过端午节的意义,展开热烈的研讨。《合肥晚报》、《安徽市场报》等媒体给与报道。
        2009年10月6日至8日,学会组织张昭等专家一行六人赴黄山等地调研当地民俗和古民居的保护与现状,并因邀参加黄山市首届民俗文化节。12月29日,省民俗学会在合肥九狮苑宾馆召开“2009年年会”,崔莫愁就民俗在当前的嬗变发表讲话,欧阳发、乔延凤、张秀玉等专家就民俗对当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发表精彩发言。
        2010年4月8日,在合肥召开“淮军历史文化研讨会”,以淮军的史料、遗址、传说、故事为背景,研讨淮军的发迹、成长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提升地域文化。沈善文、卞国福、钟玉海、欧阳发、翁飞等60位专家、领导参加研讨。4月30日,召开常务理事会,研究落实2010年工作计划,强化学会建设。《安徽老年报》、《合肥广电报》作了报道。
       2012年,安徽省民俗学会在省社科联的领导下,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8月召开了三届6次常务理事会,选举徐士泰为副会长,落实下半年工作等事宜。12月22日,省民俗学会在合肥中辰大厦召开了“2012年工作总结会议”,崔莫愁会长和在合肥的学会理事2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再次强调指出学会的生命是出学术成果,以活动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在为社会服务中提升学会品牌效应的发展之路。这一年,学会吸收唐虎等12人成为学会会员。

(2)五年来的学会社会实践活动
       2009年4月20日,安徽省民俗学会在合肥南徐小学举办“迎中博校园民俗文化创研座谈会”,与会专家观看了师生表演的 “谚语口语操”,并挂牌“安徽省民俗学会谚语教研中心”仪式。在研讨中,大家认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身边的民间文化做起,学会领导和包河区教育局负责人在会上做了指导性和建设性的讲话,省内媒体《合肥晚报》、《合肥广电报》等作了相关报道。
       2009年12月10日安徽省民俗学会传统文化教研中心在合肥临泉路第一小学挂牌成立,以现代教育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在全省是第一家。
        2010年8月27日,开展民俗进街道,结对共发展活动,与合肥双岗街道共建,筹建民俗一条街活动。9月21日,合肥市特色一条街“双岗民俗街”开街活动,学会及市、庐阳区领导及各界群众600余人参加活动,有10余项民俗表演和民俗展示,此项活动成为本年度学会工作一大亮点。《新安晚报》、《合肥晚报》等媒体作了深度报道。10月16日,与合肥市蜀山区政府主办“安徽省首届民俗重阳文化节”活动,开展登山、吟诗、赏菊、品重阳糕和民俗表演活动。省及合肥电视台、《安徽商报》、《合肥日报》报道。
       2011年,学会组织专家五人赴合肥格瑞塑胶、合肥327地质队调研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等活动。6月在合肥举办安徽省民俗学会端午文化研讨会,30多位专家参加会议,。
      2012年学会社会实践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学会先后在合肥南国花园小学(6月18日)、肥西县上派中学(12月22日)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学会还与合肥市文物管理处、《江淮晨报》等单位举办“庐州记忆—合肥这座城”老照片征集活动(2月18日——9月20日);
5月10日,学会召开会议,确定创建“安徽民俗网”,为学会和会员展示学术提供平台;
7月15日,学会主要成员奔赴砀山县,参与成立我省第一家县级民俗学会—砀山县民俗学会;
9月20日,学会策划出版国家级非遗《桐城歌》等8本专业书籍。
     从2008年以来的5年里,安徽民俗学会在以崔莫愁为会长的第三届理事会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突出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的社会化实践,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加社会化服务工作,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学会受到省领导杨多良、朱维芳、孟富林的高度评价。

出成果 出人才
       安徽民俗学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学会积极开展全省民俗文化调研,迄今已编辑出版《中国民俗大系•安徽卷》、《中国谚语集成•安徽卷》、《安徽民俗志》、《安徽风物志》等重要菱,受到省内外民俗界的好评。此外,并出版多部地方民俗文化书籍如《桐城民俗》、《巢湖的传说》、《故土风情—天长风俗摭记》、《铜陵民俗》等。
      近5年来,学会更是遵循“依法办会、科学办会”的宗旨,将“出成果、出人才”作为工作的重点,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作家、学者和媒体人员加入,从结构、学识、能力等多方面完善了学会的组织架构,补充了新鲜的力量。
      胡作法,现供职于安徽出版集团,主办一份人文社科类杂志《时代发现》,他之前在安徽市场报负责大型文化周刊《品读周刊》的策划和采写,3年中,策划了100多个文化选题,采写200多万字,涉及安徽地理、历史、文化和民俗等诸多内容,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9年,他参与合肥市建国60年人文丛书民俗卷的撰稿工作;2011年,参与合肥中国电影节的礼品书《合肥与中国电影》的策划和采编工作,与王贤友同志共同担任执行主编,他个人还负责全书7万多字的撰写。
      李云胜同志现供职于合肥晚报《最合肥》周刊,之前任江淮晨报重点栏目“晨报地理”栏目主笔,近几年采写过与合肥地理历史有关的文章近百万字,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2011年,他的《晨报地理》(1、2)两卷先后出版,风行一时,里面涉及大量合肥文化民俗的内容,为安徽民俗文化的弘扬做出了巨大的作用。
       2010年,合肥市蜀山区人大的王广力同志、合肥市庐阳区方志办的王瑞刚同志先后加盟学会,并担任学会的副秘书长,他们在各自的工作职责之外,同时不忘对民俗文化的钟爱与推广,做了大量的有益于民俗文化的工作。
       还有张秀玉对谱牒的研究、谭新建对傩的研究,都在各自的领域独树一帜。
       上述年轻同志的加盟大大充实和增强了学会的力量,拓宽了学会的视野与办会思路,为民俗学会的学术提升和社会实践化都提供了重要的力量。
       除了年轻力量的崛起之外,学会还有更多新生力量的不断注入,从而也不断添加了新的学术成果。他们的加盟,大大提升了学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力量,对学会的进一步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年来,安徽民俗学会在人才和成果两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仅2011年,安徽省民俗学会就编辑、整理和出版了《合肥民俗》(王贤友、胡作法主笔)、《合肥地理》(李云胜主笔)、《合肥与中国电影》(王贤友、胡作法执行主编)、《非遗传人:邓之元》(吴秀俊著)、《草木有情》(陈频著)等学术著作12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除了学术成果显著之外,学会的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5年来,学会坚持将学术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民俗专家走底层”、“民俗文化进社区”活动,先后开展赴肥东调研洋蛇灯、去池州调研傩戏、到天长调研孝文化等系列活动,同时召开安徽民间谚语、民谣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特别是2011年9月21日,安徽省民俗学会联手庐阳区双岗街道,在双岗街道义井路阳光地带广场,共同隆重举办了一场“民俗花卉街创建暨民俗进社区活动”。这次活动中,各种歌舞文艺节目精彩纷呈,老艺人秦志恕、葛崇云、武建付、程琪、邓之元、郑小良等闪亮登场,各自拿出绝活,口哨、剪纸、面塑、泥塑、铁字、火笔画……,一个个节目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也为民俗文化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走基层,扩大影响
        民俗来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广袤的乡村大地是民俗文化最好的土壤。为广泛搜集和整理民俗文化,五年来,安徽民俗学会不断深入底层,进行民俗调研和采风活动,同时有意识倡导文化产业化的经营思路,与民间文化人士互动,共同致力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008年4月学会组织卞国福、张昭、王贤友、胡作法、姚文学等10人赴池州调研傩文化。归来后,由胡作法在安徽市场报《品读周刊》上推出6个整版的文化报道《傩戏》,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
      2009年,学会赴符离调研民间舞狮及剪纸艺术;
      2010年5月16日至18日组织专家赴巢湖调研巢湖民俗,研讨凌家滩文化,座谈《巢湖文化全书——民俗文化卷》的出版、发行意义。《江淮晨报》、《合肥晚报》作了报道;
      2011年,安徽省民俗学会以弘扬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宗旨,先后与肥西上派中学联合召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讨会;
      2011年,学会主要成员赴蚌埠五河县召开安徽省民办民俗馆研讨会,同年,赴六安调研皖西民俗、赴合肥格瑞塑胶、合肥327地质队调研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等活动;
      2012年,学会组织专家赴桐城、黄山等地调研“民俗文化如何走进现代生活”,等等,上述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在学会的帮助推动下,铜陵、六安、砀山、阜阳、池州、五河等县市在当地成立了民俗学会分会。
       上述活动的开展,将民俗文化还原到生长的土壤中,还原了民俗文化的活力,“走底层”活动的成功,突出了民俗学术社会化,收获了显著的成果,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搭建平台,服务社会
      安徽民俗学会不带有任何官方色彩,但却以文化为血脉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化爱好者,下的《乡音》杂志自创立以来,已出版近百期,先后刊发3000多篇民俗文化的文章,并先后策划过多个民俗专题,为会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了学会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为民俗文化的梳理、总结、传播和传承作出重要的贡献;
     2012年,学会动议创立和运营了《安徽民俗网》,致力于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对民俗文化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内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学会将加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术成果向社会效应的转化,为民俗文化与新的社会需求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以学会为平台,学会成立了民间文艺委员会,团结、吸纳了许多非遗文化传承人,像铁字、剪纸等民间艺人,经常应邀为企事业单位和各种大型活动进行民俗表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0年来,安徽民俗学会的存在,成为民俗文化一道瑰丽的风景,也成广大热爱民俗文化人士的坚强有力的平台。

未来展望        规划5年计划
     从2008年至今的5年里,学会在规范办会、科学办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学术成果和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卓有建树,未来5年,学会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健全办会机构、场所和专业管理人员,依法办会,规范学会章程,以更高的标准来审视自己,并以更高的目标作为追求,将安徽民俗学会建设成为一流的学术团体,实现由学会到学界的跨越。
       2013年5月25日,安徽省民俗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筹备会顺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欧阳发为学会新一届的会长候选人资格,崔莫愁为名誉会长,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在民主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确定了新一届的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并提出未来工作的几大重点:
1、举全会之力筹建庐州民俗馆,选址在合肥潜山路和高刘路交口200米处。
2、编辑《安徽民俗文化丛书》,搜集整理和传承我省民间民俗精华,按16个地市分卷。
3、召开“民俗文化如何走入现代生活”研讨会,并出版论文专集。目前,接受到研究民俗文化的论文60多篇,范围涵盖全省各地的衣食住行、戏剧文艺等各个方面,为深挖民俗文化的内涵,弘扬与传播民俗文化起到应有的作用。
4、与媒体互动合作,开展“民俗大讲堂”活动,在更大更高的层面上宣传民俗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在当下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5、积极办好学会刊物《乡音》杂志,搞好学会网站建设,为普及民俗文化搭建平台。
        回顾学会近3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离不开学会前辈们的辛苦付出,也离不开所有会员的热爱和支持。作为一个民间的学会团体,安徽省民俗学会走到今天的地步殊为不易,在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安徽省民俗学会的每一次进步都难能可贵,这是文化的坚持,也是文化的自觉,对此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时间里将学会办的更加规范,更加强大,更加美好。(胡作法 王贤友执笔)




                                                                                                                            安徽省民俗学会
                                                                                                                                          2013年6月23日




楼主新帖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