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民间剪纸艺术普查初查
(桐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桐城历史悠久 ,文化昌盛,享有“文化之帮”盛誉。受昌盛文化影响,明清时期的民间文艺创作活动也十分活跃,民间艺术剪纸是民间文艺创作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云,其时剪纸盛行,与者众多,不仅有书香子弟,大家闺秀,乃至村镇众多妇女亦都热爱并擅长剪纸。剪纸能手依靠丰富想象力和高度概括力,抓住现实生活中最动人美好、最能表达内容的形象,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和简练、明快的线条进行创作,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意义深刻,文化品味高。其时作品从用途上可分为窗花、墙花、门笺、顶棚花、灯笼花、衣花、枕花、鞋样花等;从题材上分,大体为:岁时装饰、婚丧喜寿、颂神禳灾,以及纯供欣赏的戏文人物和花鸟虫鱼等;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折叠剪纸、单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拼色剪纸、点色剪纸以及勾画剪纸、木印剪纸等等。由于剪纸艺术的文化功能和其具有的文化学、民俗学价值,故其成为当时桐城文艺领域里的一朵奇葩。 明末清初桐城剪纸主要代表人物有姚凤翙。姚幼时从其伯母方维仪(明末著名女诗人,画家)为学,因聪慧奇悟,年轻时就已是一位博通经史、善好吟咏的才女了,又善绘画,剪纸技艺更是超众拔俗。姚翁望先生在《安徽画家汇编》称其“剪彩为花、鬻以资生。”足见她的剪纸水平之高。姚的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尤其擅长剪生气勃勃、五彩缤纷的花卉。表现形式也是复杂多变、活泼灵巧的,如突破对称等程式,以绘画的章法布局处理题材,用衬色剪纸手法,剪出多色彩图等。姚的剪纸技艺娴熟精湛,特别是那些喜庆作品,不仅能给人欢声笑语,还会给人带来传神的艺术魅力。正如她自己作的剪纸诗,“剪刀声里带春风,吹绽繁花顷刻中,八口三冬凭活计,敢夸巧手夺天工。” 姚凤翙是清代我国剪纸艺术界里的一位著名的剪纸大家。 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剪纸活动传承在乡村妇女以剪鞋样花为主的剪纸活动中。剪纸内容除剪喜花、寿花、礼花外,主要是鞋花、枕花、帽花、兜包花等。 20世纪70~90年代,桐城师范重视美术教学,在董芝萍老师的倡导下成立了“桐城师范书画社”,美术课里加大了剪纸比重,书画社里设剪纸手工组。从而吸引了一批批热爱并有造诣的学生,培养了一批批剪纸艺术人材。这些人才进入社会后,很好地发挥了剪纸艺术才能,对推动当地文化事业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将普查时董芝萍提供的自述资料抄录一部分,通过这些文字资料可窥桐城此段时期的民间剪纸教学概况。 “董芝萍,女,生于1941年2月,高级讲师。自1962年8月从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分配到桐城教育部门当老师至今,从教已有50多年。 “文革期间不重视音体美,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被安排在小学教语文。七十年代末,音体美又被视为是中师生的必修课,为了专业对口,我被调到桐城师范做了一名美术老师。当时美术教师缺乏,我一人囊括了全校十几个班级的美术课。在教学过程中,我看有很多学生对美术兴趣较大,便率先在学校成立了“桐城师范书画社”,吸引了一批美术方面有所造诣的学生,书画社分成:书法绘画组、剪纸手工组、刺绣组等。 “为了配合教学的需求,我不仅教学生用画笔绘出优美的山水、花鸟、人物,用剪刀和刻刀也能剪刻出最新最美的图案,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展示书本里的内容。如在教学上教学生用剪子、刻刀,刻出虫鸟、花草、山水、动植物的图案;在物品的装饰上,剪刻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纹样,几剪子下去一幅美丽的图案就出来了;亲戚朋友有婚庆嫁娶的喜庆需求时,“双喜临门”、“喜鹊登梅”、“福星高照”图案是最受欢迎的;在寿庆佳日,剪出“如意吉祥”、“福寿满堂”等图案装点气氛,老寿星们乐得合不拢嘴。剪纸艺术还能运用到日常生活用品的的装饰上:例如,先剪出花样,再在枕头上绣出花来;孩子的兜兜、衣服上都能剪出各种花样,并用刺绣的手法表现出来。我还有剪纸如“祝寿图”、“喜鹊登梅”等作品寄给美国、加拿大和香港等地的好友,还有的作品参加省、市级展览。用于婚庆嫁娶的满屋“囍”字花样,也剪过很多,难以计算。教室的布置,会场、墙报、文艺晚会的布景布置之类,如桐城实验小学文化艺术节的布景、桐城师范“鸡年”、“羊年”、“猴年”等文艺汇演的会场的布景,省书画展的布置和省、地市的文艺汇演 “大坂城的姑娘”、“小背篓”、“洗衣歌”等服饰以及演出道具的设计,我都是以剪、刻纸的形式来表现的,并得到省、市地区以及兄弟院校领导和观众的认可。平时也常有人上门来找我学习、交流剪、刻纸的心得。 “我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将剪纸艺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如: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挂图“狐狸与乌鸦”、“小蝌蚪找妈妈”、“乌鸦喝水”等,小学数学课用的水果、飞机、蝴蝶、喜鹊、花草等,都是把直观教学用于实践。这些剪纸、手工图案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生动活泼,互相启发,教学相长。 “在桐城师范工作的二十多年,每逢元旦、五一、十一,都曾举办书画美术作品展,其中每次都会有一部分剪纸、刺绣作品。我还带领学生参加了国家教委师范司举办的高级师范专科学校升级评估,现场有一百多位同学同时以剪纸的形式剪出各种花样,并现场展示,得到上级领导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我组织的“书画社”,经常组织学生们参加校内外很多书画活动,每年的春、秋两季带学生走出校门到野外去写生。我虽已退休十余年,八十年代初期组织的 “桐城书画社”却仍在发展,现已形成规模。 “剪纸教学在美术教学中也占有了一定篇幅,每年根据教学的需要都会组织师生到外地写生。培养的学生在千数以上,每届学生中都有许多剪纸爱好者;学校组织举办的多少次美术作品的展览,我已记不清了,反正每年的春、秋、元旦、十一等大型节日,都会举办展览,曾有许多师生作品参加省、市地级展出,并获奖。在我几十年从事美术教学的工作中,没有其他人开设过剪纸课,通过在日常的剪纸教学中实践和各院校同行们的切磋、指点,因而使自己的工作得到不断的进步和提高,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素养和技能也得以提高。因而有很多学生都“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们都能动手剪出简单或复杂的剪纸,如汤捍宁、李林、肖爱国等等。” 21世纪初,有山西姑娘薛海霞远嫁来桐。薛家乃是剪纸艺术世家,薛饱受奶奶剪纸艺术薰陶从小爱上剪刀。后又经专科学校培育,为以后的剪纸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来桐后,薛海霞首先一一拜访了桐城的剪纸艺人,从剪纸到刀刻再到装裱,将两地的整套艺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推陈出新,熔出一套具有自己风格的剪纸工艺。由于创作勤奋,勇于探索,敢于追求,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内就创作出数百幅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参加了各种展览或提供给了社会,对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繁荣和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积极地作出了努力。 参展作品选述如下: 2009年,《六尺巷》与《剪纸对联》,在桐城首届文化节书画作品展览会上展出,深受观众喜爱,多家电视台作了报道,并被市图书馆收藏。 2010年,其创作的《和谐图》、《勉成国器》参加桐城市龙眠画派展览。不久,《和谐图》入选安徽农民书画展。 2010年10月,“迎国庆、庆祖国”的作品在央视12套《新闻联播》中播放。 2011年,《桐城歌》系列剪纸作品在市文化馆展出,后编入画册。 2012年,作品《牡丹图》在中国第六届文博会上获银奖。 薛海霞不仅注重自身创作,还把诸多精力放在培养剪纸艺术人材上。她传帮带的学生中有小学生至大学生,有中小学的美术教师,还有一些单位工作人员和退休老干部。 目前,薛海霞正在积极寻找机会,拟创固定的剪纸场所,希望通过自己与大家的共同努力,把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下去。
2013年8月20日 (叶濒撰稿)
本帖最后由 沃野犁手 于 2020-4-27 19:5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