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 城 茶 俗 谭 许 谦
桐城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最早的有关桐城茶事的文字记载是在北宋时期,距今已近千年。民间更有“居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与茶叶有关的习俗,且饶有情趣和地方特色,直至廿一世纪的今天,这些古老的茶俗仍保留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或美好记忆里。据笔者的搜集和调查,桐城茶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种茶。
桐城在明代已盛产茶叶,其种茶历史应更为久远。长期以来,人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对待茶树和茶叶,流传着“茶是神仙草”的谚语,种茶前要选好山,选好适宜茶叶的土壤,即“一者山来二者土,山要云雾绕,土要泥夹沙”。同时“栽后不移、移不复生”。所以桐城的茶园多在西北山区,正如人们所说的“平地有好花,山里有好茶”。茶树树龄一般四、五十年,甚至数百年,可以“一代栽茶,数代受益”。为保持茶园兴旺和不衰,茶农十分讲究“一种九管年年摘”,新茶园“三年之内九打顶,修剪杂枝茶成垅”。采摘茶园“一年挖三交,胜过上粪草”,特别是重视“若要茶,伏里挖”、“七挖金、八挖银,九月十月挖不灵”,这样即能消杂草,又利于茶树根系发育,促使来年茶芽多发而肥壮。是桐城茶叶经久不衰和品质优良的基础。
二、采茶。
每年茶叶开始采摘称之为“开园”。据传,明清时期桐城一些面积较大的茶园,在“开园”之前都要举办一次活动来祭祀“茶神”,以求保佑茶园兴旺和茶事顺利,且颇为虔诚和隆重,摆“三牲”,烧纸钱、燃鞭炮等;民国后,此俗逐渐淡化,但“茶有茶神”的观念仍存在于山区群众中,十分重视 “开园”,并选择最佳“开园”时日。春茶采摘一般在“谷雨”前后,即“清明早,立夏迟,谷雨采茶正当时”,即避免因过嫩采摘而造成的茶叶淡味,也不因过迟采摘的茶叶味涩,达到质和量完美结合的最佳效果;此时选采的一芽两叶、肥壮匀整、芽毛显露的茶草,再经过加工精制,便成为芽叶完整、白毫隐现、色泽翠绿、香气扑鼻的桐城小花茶。还有“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摘不得”的说法,所以桐城茶叶以春茶为主,兼采夏茶。
三、保茶。
就是茶叶的保管贮藏,这方面也有些特殊的做法。桐城小花茶的色、香、味俱佳,但又特别娇气,极易吸附湿气和异味而变质。“每于谷雨前后上市,本地居户皆争相购买,以备一年之用。”(《桐城县志略》语),因此十分讲究其保管贮藏,除选置净味、防潮、防异味的容器外,关键在于“打火”。“打火“即是用特制烘斗烘焙茶叶,以减低茶叶的含水量,一般在贮藏前、“入梅”前、“出梅”后各打一火,同时还在容器内放入用表纸包好的干燥木炭。这样的保管的茶叶,到“春节”时,甚至陈茶接新茶时,泡起来仍然碧绿清汤、香气馥郁、甘甜爽口。有些人习惯喝陈茶,认为喝新茶易上火,这是有科学道理的。保管好的陈茶,茶汤更醇和,更能发挥生津止渴的功效,但“要想陈茶好,关键在于保”。
四、饮茶。
桐城人嗜茶之俗历史悠久且极为盛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对茶叶都有特殊有嗜好,甚至是“君一日不可无茶”。北宋著名诗人郭祥正,曾于熙宁八年(1075)至十年(1077)任桐城县令,他在桐城任职期间写过不少名篇佳作,其中包括多首有关饮茶的诗篇,如《龙眠行留别修禺页禅师》中的“城市客少民事简,屡携茗酌来煎烹。……明朝官满重回首,别试写作龙眠行。”又如《和公择(系李公麟从弟)游寿圣院啜茶题名》中的“使君尚清净,携客无杯肴。茗酌诵佛经,尘缘顿沉抛。”这些也许是桐城饮茶的最早文字记载。桐城人嗜茶,过去就连买起茶叶的贫苦百姓,也到山里采摘类似茶叶的野生植物作毛粟果茶、观音茶等,以替代茶叶来煎烹饮用。桐城还有以锅熬茶、火宕闷茶,瓦罐煨茶的习俗,乾隆诸生、邑人姚兴泉在《龙眠杂忆》中,就记述有“火宕闷茶灰迸迸,暖锅煨茶滚汤汤”的词句。
桐城人不仅在家里饮茶,出外也饮茶。明清时期,桐城为七省通衢、驿道官道纵横,过往官旅商贾云集,除县域有数十家茶馆外,乡村集镇也有许多茶馆,龙眠桥头茶馆的对联“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正说明了桐城茶馆特色。桐城还有施茶的风俗,是民间的一种行善活动,即在炎天暑热时节,于交通要道摆放茶水,免费供行人饮用,如县城至沙河铺的西大路上,就有官庄桥、项河、石井铺、挂车河、童家铺、陶冲驿等30多处茶亭;县城至安庆府道上的油榨巷“勉济茶亭”还撰有“勉力行其善,济茶解所难”的楹联,充分表现了桐城人热心公益、与人为善的胸怀和淳朴和谐、克已宽人的民风
五、茶礼。
礼义之乡的桐城,历史视茶为神仙草,是敬意、圣洁、仁爱、友谊的象征,而形成特有的茶礼习俗。“客来敬茶”、“寒夜客来茶当酒”、“浅茶满酒”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行的礼俗之一。祭祀上除有鸡、鱼、肉外,还有酒和茶,且茶在左酒在右,茶的地位还在酒之上。婚姻嫁娶更离不开茶,有“三茶六礼”之俗,这三道茶是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主宰男女婚姻的产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还是必不可少的。桐城还有在祝寿时送茶叶的礼俗,人们把茶看作“二十”和“八十八”两个数字构成,相加则为“一百零八”,祝寿时送茶即可为老人添福添寿,“茶寿”也就成为百岁老人的代名词了。民间更有“客来烧茶”、“送个茶”等礼俗,即客人来后打“荷包蛋”,说是“烧个茶”,亲友邻居婚嫁时送鸡蛋,也就是“送个茶”,这些茶礼也体现了相互关心、相互敬爱的精神。
六、茶品。
桐城茶俗中有吃茶叶蛋、用茶叶枕头的习惯和做法。桐城的茶叶蛋俗称“火文蛋”,即用茶叶来煮鸡蛋,煮熟剥壳后,香气扑鼻,观之似玉,食之更是余味无穷,是新春正月家家必做的食品,款待来宾则称之“得元宝”,寓恭喜发财和祈求福气之意;婚嫁喜庆款待来宾则称之“喜蛋”,以寓喜庆之事多得成担(蛋的谐音)以及圆满幸福。桐城有以用过的茶叶晒干作枕头芯的习惯做法,此枕头称之为“茶叶枕”,认为用这样的枕头有清神醒脑之功效,对儿童可促进智力发展,对老年人可预防头昏、头痛等;茶性温凉,茶叶枕的清神醒脑功效之说有其一定的科学道理。
七、茶疗。
桐城民间依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认为茶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并习惯用于日常生活,如用茶汤洗伤口,可灭菌清毒;用茶汤来洗脚治脚气;常用浓茶漱口消除口臭;咽喉发炎、声音嘶哑,用冰糖泡浓茶饮用减轻症状;用野菊花加到茶叶中一起冲泡饮用,可消火,且有明目清心之效;用茶叶、大米、食盐放在一起,下锅炒后再加水烧开饮用,称之“盐茶”,对消化不良、腹胀腹痛有一定疗效;喝浓茶以解醉酒;用姜片与茶叶一起冲泡饮用,以治风寒之症,如此等等。根据科学分析和实验,茶叶确实有一定的保健及预防治疗疾病之功效,桐城民间的茶疗习俗也证明这一点。
八、茶歌。
桐城歌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氤氲熏陶一代又一代人,是一部无形的人生教科书,这其中也包括着流传于桐城地区的茶歌,因其歌体和风格等地方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是桐城茶俗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也由于以口头相传和历史条件限制,见于文字记载的只是为数不多的部分,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搜集。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他收集的《桐城时兴歌》中,有一首题为 “茶“的茶歌:“斟不出茶来把口吹,壶嘴放在姐口里。不如做个茶壶嘴,常在姐口讨便宜,滋味清香分外奇。”简短的三十六个字,深刻地、诙谐地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因情生幻,以幻诉情,既是写实,又是真心的倾吐,读后不得不让人叫绝,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一首桐城茶歌。叶濒先生主编《桐城歌谣》中也有多首茶歌,如《茶儿经》、《桐城有三宝》、《鲁谷共茶》、《盘茶歌》、《我夸乖姐美胜花》、《新婚絮祝》等,都以茶为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生活,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可堪称桐城民歌中精华部分之一。
桐城茶俗是桐城民俗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传承性、类型类、稳定性和变异性,更有着极丰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桐城茶俗将会存优汰劣、革故鼎新,不断走向科学和文明,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作者为安徽省民协会员,民俗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