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2623
- 积分
- 12700
- 威望
- 1487
- 桐币
- 2856
- 激情
- 50258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7-17

版主
  
- 积分
- 12700
 鲜花( 8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3-9-5 11: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出现在三年级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还有另外的版本“纸纸索书只说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墙成不见王。” 从各种版本来看,诗的前两句都有差异,但后面两句,也就是“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基本上一样。品德与社会教材上说这首诗是康熙年间张英所做,我在听百家讲坛的《嘉庆王朝》时候介绍这是王杰所做,进而怀疑这首诗的出处,上网查了一下,这首诗的出处还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种:
! }$ A: [3 \3 i7 d9 i8 v4 e0 d! X, y/ ?7 `
追问:, ~- ]3 ^5 ?6 {/ c1 Y
有哪几种?
+ D, C! ]: C: o1 N0 r) M3 t; E: m: L) Q5 A
回答:
- L. ]( z' J$ h8 ^' \4 T 传说一:
$ Z$ m+ Z! _7 f3 Y% f; L0 K 康熙朝「张英」版。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做官。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吴氏想占用两家之间的公共隙地建房,势必影响了张英家人的正常出行,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便寄书京城,告诉张英之此事。张英阅罢,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中得到张英寄回的信,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亦被传为美谈。
* O. L4 \/ B% Y8 a 传说二:9 q) c$ b+ F0 c0 E+ h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侧,曾有一巷,名“龚万巷”,又名“龚弯巷”。说起该巷由来,在民间流传有一颇具趣味的传说。
8 x K9 W& r. I 当年这里曾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此两户人家,虽相邻多年,但并不来往。好歹是左邻右舍,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 i1 X! {5 i2 ?- t/ j
孰知这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显荣贵之意。其实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问题是,此两户人家在翻建房屋时,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以扩大房基,结果引发了争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时间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3 Z- q4 g' l1 z; `" ~6 W/ J
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乃七品芝麻小官,岂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 龚家因家主官大,见此小小的官司竟迟迟无果,不免气愤难忍,无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书星夜赶往京城,禀报龚大司马,希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 u1 s$ x ~+ R" L5 P) {" S6 V0 l
再说远在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见诉,起初确也很气恼,好在 其妇人乃一知书明理之人,闻情后淡淡一笑而劝道:“相邻相争,只为一墙,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 G- |/ a4 |" g: _8 q( z; M8 @ g8 w. l
龚大人闻妻言之有理,顿时息怒,随即付书一封,交管家人带回。龚家人接到龚大人来书,拆开一看,见书仅诗一首。词曰:“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龚家人见言,皆息怒默语,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 _' H3 u! H, y: o7 g
龚家一反当初的举动,使万家很受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将与龚家相邻的山墙退建三尺。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们便把这条巷道称为“龚万巷”,也即后来改称的“龚弯巷”。) `( \( z, h d5 b3 \5 d
传说三:- @1 _% \# Z! e( M
清朝康熙年间的大易学家、理学家胡煦(1655—1736)在京为官时,收到家信,老家与邻居为房屋地界发生纠纷,以至中间巷道狭窄几乎不能走人。胡煦当即写下上面诗句,托人带回家中。于是胡家在原来争辩的基础上朝里让了三尺,邻居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多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于是时人称此巷为“仁义巷”。此故事在光山县几乎家喻户晓,已被载入《光山县志》。
* f. i5 h0 r2 _% N# ~' `' ~0 D7 U/ b" D4 H$ \ b( h7 ]
传说四:
; I! |& ~# Z5 u" r 明朝郑板桥说。郑板桥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 x$ Z) Y" r3 c0 Y+ j$ t% I 传说五:5 c' f3 Z3 |8 T- j; P
话说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吏部尚书名字叫做郭朴,为人清高廉洁,颇受时人推重。有一回,他接到家中弟弟捎来的书信,信中提到邻里建屋,与他互争一墙之地的情形。这件事已经缠讼多年,始终无法获得解决。所以,他想请哥哥以朝中大臣的名义,向地方县官施加压力,如此一来,定能平息纷争。郭朴看完,笑了笑,只写了一首诗答复他的弟弟: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弟弟收信一看,猛然醒悟,于是主动让出一墙,想不到邻居也是客气地让出一墙。两家彼此让出一墙,便在原地空出一条巷道。后人便将该处称为「仁义巷」,此事也成为地方佳话,传诵不已。. w) }8 ~' q% H0 h
; B" _0 P9 j5 F
传说六:6 c( ~' V/ S3 a& U p6 s6 J
明朝舒芬说。明正德年间的状元舒芬家书:“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明朝江西进贤北山人舒芬,当了翰林院修撰,后又被授谏议大夫。舒芬当了官后,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对自己家里人要求很严,不许家人利用自己的牌子为非作歹,因此清名远播,官声极佳。有一次,他家的邻居盖房子,把墙脚下到属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准备将原来的房屋扩修一下,这样,两家自然要发生争执。于是,家人立即给舒芬写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预。舒芬接到家书后,立即给家人寄去一首诗。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n/ A- n a3 w* c
家里接到他的「信」,自然理解他的意思。他的父母都是明白人,弟妹们也都是读书人,看了他的诗,心静下来了,气顺过来了,于是,便主动上对方家门,答应让出地基。对方也主动地将自己下下去的墙脚挖起,向后退了好几尺。直到现在,舒芬的家乡北山镇,还保存着宽宽的「让墙巷」。
" V% T5 S: z$ S5 R! L) D" ] 传说七:
+ b6 i0 j/ A9 @/ G0 [* h$ g 明朝林翰说。林翰《诫子弟》诗云:“何事纷争一角墻,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4 [7 ^2 P& F" R3 _# K" [+ ~
传说八:8 i8 j$ Q( O: b: W- U3 n
清朝张廷玉说。张廷玉是前述张英的儿子。雍正年间曾写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F0 b! ~# O9 Y- S7 A* ?2 u# m
$ S4 v! h% i& o, ]: P- ~( K, i, A 传说九:( f/ r! u. `3 p: f: U; ]- n
清朝曾国藩说。曾国藩给弟曾国潢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S d, s# C7 Q9 m* M9 u0 x. s
. c! ~: M! B- s, V; }+ l- i1 _ 传说十:1 L, e: ?3 ?& Q& G% v
清朝何绍基说。道州人何绍基家书:“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S$ l; K1 R; b" q/ P# C6 S4 Z0 t d5 }5 N3 M
http://wenwen.soso.com/z/q318561729.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