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桐城的北大街 旧时桐城的北大街,沿街除了大户人家的门楼就是店铺。店铺朝街的一面清一色朱漆板墙,天明之前店铺伙计就要“哗啦哗啦”的卸下门板、墙板,泼水扫街,笑脸迎宾。伙计学徒期间甚是辛苦,“清早起来,安屎马虎,小辫子拖之一杆枪”(母亲的老师课堂上的口头禅)。 茶馆照例是晨旺。五显巷口顺手头家,一溜五开间大门脸儿就是一家大茶馆,热气腾腾的大肉包子、炸得金黄的呲呲冒泡的油条、油炸锅巴、糍糕、春卷、烧饼、朝笏一两个铜子一个,到我等记事时候已经是两分钱一个了。顾客就两类:拿个淘米筲箕买几份点心回去,打发上下老小一顿早饭的;穿着竹布大褂摇着纸扇的坐着泡一壶茶,拣几样称心可口点心,不紧不慢的消磨上午时光的。 桐中大门口反手第一家,是个经年的理发老铺。其时流行的发型都是“三七开”,有讲究的也还要吹吹风。吹风设备说到地也就是三四尺长的一根烟囱,带把。烟囱的底部是不大的一个容器,盛有燃着的木炭。烟囱上段弯成直角且拢口,这就是吹风口了。夏天降温的设备是一块或皮或布做的风帘儿,门扇儿大小,吊到顾客理发的椅子上边,另外连有一根绳经过墙角天花板的滑轮,由一个小伙计拉着“扑塔扑塔”的扇风。中学大门斜对脸是一家铁匠铺,成年旺着炉火。师傅从火堆里钳出一块炽热的铁来放到铁砧上,这徒弟连忙就丢开风箱把,抄起18磅大锤,跟着师傅小锤的位置,没命的狠砸。“叮当当,叮当当”这“叮”一下是师父的定位锤,“当当”则是两个徒弟的大锤。当师傅的小锤敲到工件旁边空处“叮叮”两下时,徒弟才能收住大锤,双手扶着锤把,紫红着脸庞看师傅“叮叮叮”的修整着工件。 旧时做屋就是砖瓦,石灰。没有水泥。石灰就从山里石灰窑烧好运来城里。运石灰的队伍有毛狗驴子和独轮车两样工具组成,驴子驮两篓石灰走在前面,车工推着一车石灰跟在后面算是一组。好多组连成一支队伍。当这支队伍从城西的便宜门进城时,满街就响起“踢踢夸夸”的驴蹄声、“激励哇、坑坑坑、激励哇、坑坑坑”的独轮车声,间杂着“噢……喝,噢……喝”驴叫声。浩浩荡荡的招摇着送到紫来街的石灰铺。 夏日的傍晚,临街的居民就会早早汲来清凉的井水,沁凉了铺街的麻石条。家家户户搬出自家的竹床,春凳,乃至门板和条凳都用上,一家老小就这样大街上露天过夜。(相府桐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