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也就是祭灶日。桐城的小年夜是腊月二十四,而全国很多地方却是腊月二十三。尤其是北方地区。谁是谁非,大家也莫衷一是。 祭灶之俗,由来已久。春秋时期的孔圣人,在《论语》中曾说过: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么看来,最迟在周代祭灶的习俗就已经形成了。但祭灶在何日,却没有定论。先秦或许比较随意,其后也有夏日祭灶,或冬夏同祭的记载。直到后世才逐渐定格为腊月祭。 非常明确的是,宋代的祭灶日是在腊月二十四。宋人范成大有《祭灶诗》。前两句是: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南宋时追忆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也说“二十四日交年”,人们“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吴自牧在《梦粱录》记载了南宋的祭灶情况: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 桐城先贤方以智有首写小年夜的诗,题目就叫做《乙酉腊月二十四夜》。写于明亡后的第二年,即公元1645年。开始两句是:故乡风俗重今夜,儿女班班列堂下。可见在明代,祭灶依然是在腊月二十四。 何以后来北方不少地区祭灶变成了腊月二十三呢?据说这和雍正皇帝有关。 原来,每年腊月二十三,皇帝都要在坤宁宫祭神。雍正帝厉行节俭,他将原为腊月二十四的祭灶移到腊月二十三同祭。结果,上行下效,以后皇家贵族、大小官员纷纷效仿。甚至靠近京城的北方地区也跟风在腊月二十三祭灶。而南方的很多地方,或因远离政治中心,或因其他原因,依然保留着腊月二十四祭灶的古风。还有些特殊族群,因为歧视的原因,在腊月二十四之后祭灶。比如鄱阳湖等地渔民、沿海的疍民等,小年则是腊月二十五。所以后来就有人总结说“官三民四船家五”。其实过小年远不止这三天,还有更为怪异的日子。 桐城人小年不仅祭灶,而且有祭祖的习俗。方以智《乙酉腊月二十四夜》的诗中就有“望空剪纸告坟墓,两眼泪接三杯酒”的句子。可以看出,这种风俗也是由来已久。作为一个桐城人,我为家乡的风俗古朴久远而感到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