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庆高新区志 文/逯武君 《大庆高新区志》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这是大庆高新区二十年发展的史实,这是大庆高新区变迁的足迹,这是大庆高新区最为壮观的百科全书,这是大庆高新区最为尊贵的“家谱”。 《大庆高新区志》的问世,非常感谢我们几届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感谢他们的胸襟远大、事业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感谢我们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的通力合作与大力支持,感谢我们的编者、作者、信息员,克服了很多困难与阻力,同心协力,尽其所能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史料,确保了这部高新区大典顺利收官。 《大庆高新区志》编纂工作初始于2008年6月,因搜集资料难,后来搁浅了,后来东山再起,后来又险些夭折,就是在这“险象环生”中度过了艰难、尴尬、窘迫的五载时光,这五年,潮起潮落,几多沉浮,坎坎坷坷,着实成就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编纂历程,一度地崛起,一度地消沉,一度地执着与坚守,今天,终于喜迎胜利的曙光,《大庆高新区志》终于与我们的编者、作者、读者见面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大庆高新区建区二十年的又一大事,可喜可贺;这是一项最神圣、最伟大、跨度最长的大项目、大工程,上下二十年,弹指一挥间,看似平平淡淡,简简单单,但它是不可复制的大庆高新区真实的成长历程,是不可多得的大庆高新区各个时期最为珍贵的史料记载与传承,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字字行行,都是珍贵的文献,都是历史的还原,都闪烁着魅力的光辉,都承载着历史的永恒。因此说,《大庆高新区志》的诞生,不能不说这是本届领导所完成的一项最伟大、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横跨世纪的宏伟工程。 《大庆高新区志》的成长经历和编纂过程,凝结着很多人的智慧、汗水与心血,克服了资料严重匮乏,搜集原始资料相当困难这一非常难题,编者与作者摸爬滚打、深挖细抠、追根溯源,尽可能地查缺补漏,还原历史,获取“真经”;极大地克服了人手少、力量薄弱,有些部门、有些单位不重视、不配合这一尴尬窘境,今天说来,正应了那句话叫“一言难尽”。 大庆高新区从1992年奠基发展到今天已经2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云卷云舒、沧桑巨变。二十年啊,跨度大、时间长、变化多,领导在不断调动,人员在不断更新,机构在不断调整,发展在日益提速。因此,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时期,记载和留存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非常少,有的时过境迁,追溯起来相当费劲,组织起来,相当困难。高新区还不同于其他行政区,上下对口,容易承接,尤其高新区是新兴区、产业区、经济区,重项目、重发展、重经济建设,文献、资料积累方面,一直先天不足。2008年初始,牵头领导,开始上阵雄心勃勃、威风凛凛,组织了“三军将士”参与编纂,请能人、搞培训、抓推进,可是工作一段时间后,资料上不来,推进起来相当难,巧妇怎能做无米之炊?于是偃旗息鼓,编纂工作不得不陷入僵局。 原来三军将士已经各奔东西,只剩下一个狭小的屋子,一个不起眼破桌子,一台老式电脑,还有一个“于博士”,这就是区志编辑部可怜巴巴的前身,屋子空空,应该必备的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都没有。那些难忘的日子,这里简直到了无人问津的程度,就连个门牌都没有,更不用说下基层搜集材料用车了。打电话向各部门要资料,对方一听既不是权威部门,又不是领导,甚至被认为是边缘化的退休单位,人家很不配合,甚至有人冷嘲热讽,扯这个干啥,现在正事都干不好,有啥闲心去弄“狗屁区志”啊,不会是吃饱了撑的吧。下去寻找资料更难,常常是走着去,空手归,一无所获。害得这老于“博士”,几度发疯,几度崩溃,郁闷之极,但他依旧坚守着、承受着、力挺着。 2010年,高新区改革后,区志编纂办公室以临时机构的形式出现了。领导们还将报社资深记者路钧调来助阵。两个人过去都是报社人,老同志老朋友,在这里相遇相逢了,算不上志同道合吧,但两个秀才哥们,也算是凤毛麟角的难兄难弟。英雄不问出处,临时机构也好,别人不重视也罢,条件不具备也都无所谓,我们要用成绩说话,我们要让事实来验证,没有条件创作条件也要上,我们力争拿下这个工程。就这样,两人认真梳理,科学安排,在编纂上重新定位,因地制宜地设置栏目、谋篇布局,如同过日子一样,一切重新开始,白手起家,互有侧重,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尽可能发挥各自优势,老于过去在办公室做过9年秘书,搞过调研,干过文秘,他就不断地翻家底,跑档案室,寻宝一样搜集,他不会打字,为了编纂区志他开始背字根学打字,本来不懂编纂工作,他去书店自费买了相关书籍,自学编辑。路钧在报社做过几十年记者,也是青年作家,见多识广、小有名气、朋友多,他就发挥自己的人脉资源,通过哥们关系、朋友关系、各种各样的老关系,挖掘信息,搜集“情报”。这招非常霸道,原来弄不来的、人家不配合的,这下子好了,基本是一路绿灯。打字量太大了,他就在网上求自己博友和自己的粉丝帮忙,帮助编排校对。两个人从无懈怠,指挥员、战斗员、信息员、打字员、校对员,集于一身。单位电脑老化打不开,或是黑屏,或是不干活,他们就科学安排,白天去各个单位“乞讨”(搜集资料),晚上回家里奋笔疾书。一句话,为了完成这项工程,这两个人已经到了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的程度。 直到2012年春季,“援军”总算到了,在杨市长的协调下,由办公室崔国峰主任亲自上阵,安排展厅的年轻同志前来增援,徐自横率领几名年轻小将,临时加盟后,分担了不少工作,减缓了很大压力,编纂工作再度提速。 在《大庆高新区志》编纂过程中,他们把工作兼顾起来,经常应对国家、省、市经常下达的临时任务,“这个汇报、那个材料”的,疲于应付,还要对着国家相关部门、省、市志办和年鉴编纂部门,提供信息和资料,帮助完成一些任务。与此同时,他们还先后为大庆市党史研究所、大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大庆市档案局和高新区管委会经济科技发展局、组织人事劳动局、城市管理局、高新区公安分局、创业服务中心、大庆出口加工区、黎明街道办事处等单位,提供了工作中所需的史料和信息,特别是组织人事劳动局,为搞机构改革,曾经广泛参阅、借鉴了区志初稿的部分内容。 《大庆高新区志》是高新区发展史,是一部非常厚重、非常全面的历史长卷,上始1992年建区,下至2012年底,纵横二十年,共分“建区、政治、经济、科技、社会、人物、文献”7大板块,共计200多万字,真实记载了高新区建区20周年的全貌。编纂过程中,本着客观真实,保持原姿原貌,工作人员广泛查阅了高新区的档案资料,多次拜访了高新区老领导、老同志,对于各单位各部门提供的资料,尽可能保持原滋原味原色彩,我们还多次主动出击,多方面寻求见证人、当年的建设者、当事人,王强、王起亮、苏荣恩、胡国军等老领导,都曾提供过一些珍贵资料,并对高新区编志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大庆高新区志》的收官,感谢任贵生副市长、杨彦彬副市长、颜祥森主任、李振国书记、孔令民副书记,在本书编纂过程中,给予了高度重视,否则,条件不具备又人单力薄,这一工程是拿不下来的。兄弟高新区同行们闻讯后,赞叹道,二十年跨度,两个操手,二百万字,能拿下来,简直是奇迹。 感谢《大庆高新区报》,感谢这张伴随高新区成长起来的报纸,感谢报社里的那些优秀记者和编辑们,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原始、非常难得信息资讯。让我们能很好的去追根溯源,感谢高新区管委会档案中心的同志们,不厌其烦地帮我们查找资料。 感谢积极支持、配合工作的高新区各职能部门和驻区单位领导,感谢那些信息员、资料员,在百忙中积极协助我们查档案、翻资料,他们分别是何晔、李海艳、张文华、范志红、孟凡英、苏华、徐自横、林翔、张跃新、张哲成、贾洪福、李加强、单志林、吴海桃、李宝伟、齐会平、张大龙、邢哲铭、王井忠、冯玮璇等等,不作一一列举。 岁月悠悠,江河日下,繁华落幕,一切如昨。这部高新区二十年的经典巨献,将天长地久、永不褪色,世纪风无论飘过多少年,无论未来的你我在何方,我们都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学习过、奉献过,必将拥有无限眷恋和难以割舍的深情,拥有了这份厚厚的历史书卷,就如同走进高新区袖珍“展览馆”,并以此传承后人、铭刻青史,都将是最为珍贵的,也是最有意义的。 因为力量和水平所限,加之时间仓促和相关单位原始资料遗失或配合不够,本书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不足,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并给予理解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