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扬与家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前排左起:四姐叶逢、母亲、叶扬、父亲、三姐叶令。后排左起:大姐叶婴齐、二姐叶端复、大哥叶治、二哥叶世会。
4 ~3 f2 b: Y# u% e0 R 读过上海书店出版的《无轨列车》《人间世》的读者,对叶扬先生《祖父叶玉麟散记》《同等学历的岁月》这两篇文章,应该不陌生。文中记载的“老叶家的home-schooling传统”以及桐城古文大家叶玉麟的生平轶事,都令人印象深刻。而在此次访谈中,叶扬先生不仅对前两文所涉叶家故事作了补充,还谈到了他的外祖父海藏楼主人郑孝胥闽侯郑家、祖母钱纫秋嘉兴钱家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旧时读书人家对诗礼传家的家风的重视,以及位育人才的方法。
" U! k8 v/ u/ U" H8 s 您是安徽桐城人氏,叶家在桐城最早可上溯到什么时候?祖上有哪些值得一谈的人物?
# j, X( h( D+ A' u5 T3 ^$ ?; s/ W3 m5 A 叶扬:叶家的远祖据说是南阳人氏,可是根据我祖父叶玉麟所写的先人的“行状”、“家传”、“事略”一类的文章,一般都说是桐城叶家。
# b2 q- r2 X' K) U/ d! }, h 说到桐城,桐城有所谓“七大家”的说法,张、姚、方、马、左、吴、叶。你要是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该记得里面有一位张廷玉,后来是三朝元老,他就出自桐城张家。张廷玉的父亲叫张英,康熙朝做过大学士。姚家最出名的人物,自然就是姚惜抱(名鼐)先生,还有他的侄孙姚石甫(名莹)先生了。石甫先生的两个儿子永朴、永概,和我们家也有渊源。方家有方以智,是明末的科学家,然后就是方望溪(名苞)和方植之(名东树)。我父亲叶葱奇的《李贺诗集》疏注,是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当时舒芜在古典文学部做编辑,他的本名叫方管,也是桐城方家的。马家的马通伯(名其昶)先生是我祖父的老师。到了我叔叔这一辈,有一位唐诗专家马茂元先生,跟我叔叔的私交很好。左家最出名的人物,是明朝魏忠贤的时候被害死的左光斗,这也是桐城的名人。吴家就是吴挚甫(名汝纶),也是桐城派的大家。还有一位跟我外祖父有来往的,就是帮秋瑾去收尸的吴芝瑛,她也是桐城吴家的。 7 G; R* U& o6 K1 s" J2 o5 P! T
说过了张姚方马左吴,就是叶家了。桐城叶家据说有四个分支。我们家是叫项家河的分支,据说是从江西婺源迁到安徽去的——古时候实际上是有流动的。叶家这一个分支,最早追溯到明朝的一个八世祖叶灿,就是从上往下算第八代的祖先,他曾经做到礼部尚书。
. h3 Y& _& k1 W& Y" E$ V 马通伯先生有一部《桐城耆旧传》,姚永朴(我们家里叫他二先生,因为他排行第二)先生写过一部《旧闻随笔》,两部书里都提到了叶灿。叶灿有一桩事情很有名。魏忠贤当权的时候,人称九千岁。有一次,这个九千岁过生日,叶灿那帮同僚都向他跪拜,可是叶灿“长揖不跪”,只是鞠了一躬,不肯跪下来。这下惹恼了魏忠贤,叶灿就罢官回家了。一直到崇祯初年,魏忠贤败了以后,他才复出,先在南京做了吏部侍郎,随后又做了礼部尚书。 9 ]4 |; j. w. f7 @& D
叶灿以后再往下,叶家有几代?
$ S0 D- J9 u5 O5 `( t, a* k 叶扬:这当中有几代我不是很清楚,因为手边并没有族谱记载。现在只能试着上溯一下。我的高祖叫叶树南(1822-1891)。叶树南的曾祖父,叫叶洪澂,祖父叫叶仪,跟叶仪差不多同辈的桐城有一位名人,大概是叶仪的堂兄弟一辈,叫叶酉(字书山)。这位叶书山是乾隆年间的进士,他是方望溪先生的弟子,跟刘海峰(名大櫆)先生、姚惜抱的伯父姚范先生,都是至交。他曾经在南京的钟山书院主讲了十多年。
+ H3 ^' q, F2 X( q U8 U% V& x8 ?) u 高祖的父亲叫叶渭,他官至中宪大夫,不是什么很大的官,正四品的文官而已,但我们家里都叫他中宪公,拿官名来称呼他。他把全家搬到了四川华阳,现在是成都南郊的一个地方。这样一来,到了我高祖叶树南——也就是叶渭的儿子——那时候,人家问他哪里人,他也会自称是华阳人。 - X' }* U3 }7 Y3 v
因为叶渭把家搬到了华阳,我的高祖叶树南一直待在西南和中部地区。高祖人不算太聪明,书念得不怎么好。他是老大,可是几个弟弟比他更有出息,功名都比他高。特别是一个叫叶毓桐(字挺生,1824-1888)的弟弟,他在咸丰年间中了举人,然后又中了进士,先后担任吏部主事、总理衙门军机章京。叶毓桐做了官以后,就给他大哥、也就是我的高祖叶树南捐了官。从这以后,叶树南就开始在湖北做官了。先是在湖北光化县(现在在襄樊市治下,并入了一个叫老河口的地方)做知县,他虽然读书不是很好,却是一位能吏,上任才几个月时间,就清理积案三百多件,在光化算是政通人和,到离任的时候,据说有上千家摆下酒席,欢送他离开。1868年(同治七年)他到光化做知县,1871年调到蒲圻县(现在的赤壁市)做了四年,1875年(光绪元年)又调到天门县——全是在湖北。到了1880年(光绪六年),调到湖北监利县,只做了一年就调往江陵县。其间他监修了一个万城大堤,据说造福了一方百姓,人们称之为叶公堤。1883年,叶树南才又回到光化,正式做了知县。按清朝的制度,前面几次都算署理,相当于现在的代理县长。他在光化任上做了七年官,六十九岁时去世。当地有一个传说,他去世前病了好久,有一天晚上,在老河口那个地方,突然有人听见门外有车马声,开门一看,是我高祖坐了轿子穿着官服,从街上过去,第二天,人们听说县太爷已经在夜里过世了,惊异非凡。
# y, O* }6 O0 x& }* e/ o7 R 我祖父小时候见过我这位高祖,他说高祖看上去风度非常凝重。高祖过世以后,祖父到湖北光化的太庙里面去,看见人家正在石碑上刻我高祖的像,因为要在那里奉祀。说到这里,可以顺便讲个有趣的故事。高祖的弟弟叶毓桐的官做得比较大,后来做到甘肃的安肃兵备道、监督嘉峪关,跟张之洞、翁同龢都很熟,跟谭泽闿、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的关系也非常好。叶毓桐晚年有一点心灰意懒,称病辞官,去光化县看望大哥。哥哥听说当大官的弟弟回来了,就迎出县城,结果我这位叔高祖非常守规矩,因为他已经不当官了,一定让哥哥在前边走,自己跟在县太爷的轿子后边进了县城。 . }; h, r4 s0 F ?
说完您的高祖,接下来就到您的曾祖了。 8 Z1 V: x! ~: w" v& q4 N8 b
叶扬:我这位高祖有三个儿子,老大就是我的曾祖,叫叶保庆(1857-1908)。曾祖也做知县,他有七个女儿,嫁了七个女婿,都做官,官最大的一个就是我那篇《祖父叶玉麟散记》里面提到的毛庆藩, 他曾经做到护理陕甘总督、甘肃布政使。他跟陈散原(名三立)先生是非常好的朋友。《散原精舍诗文集》下册有一篇《毛公墓志铭》,写的就是我曾祖这位女婿毛庆藩,散原说是把他当哥哥那样,“以兄事之”。我的曾祖只活到五十一岁。他先是在江苏睢宁县做知县,后来就调到江宁做知县了。江宁是所谓“首县”,就在南京边上。根据我祖父写的行状,这个县太爷可不好当。为什么呢?因为江宁靠着南京,南京城里有钱有势的大官很多。断案子的时候,很多人都有后门。我曾祖为人很刚正。有一个案子,上边有一个大官开了后门,叫他改动这个案子。他说“头可断,原案不可改”,这就得罪了上边,后来很不得志,从江宁县知县任上被罢官,很快就过世了。现在说我们叶家是名门望族,说老实话,从我曾祖开始,到我祖父这一代,叶家就不再是什么望族,而只能说是寒族了。因为我祖父的仕途不怎么样,没什么功名。
0 K5 |5 s5 r6 H, |6 Q' v7 G4 N5 e
; O" A" q) U6 ?3 ? 您祖父的生平,您的文章写了很多,还有没有我们不大熟悉的事情?您能否谈谈他兄弟姐妹的情况?
! v6 L) K, V! T2 h# A7 X
. H2 u8 J2 G! ~9 u$ H- ?1 f, ` 叶扬:我曾祖生了不少儿子,我祖父是大儿子,他一共有七个弟弟,但这些弟弟活得都不长,他们的名字,我就不一一讲了。有些弟弟还过继出去了,比方说,我前面讲的那个高祖的弟弟叶毓桐,他是没有孙子的,所以祖父的弟弟就过继给他做孙子了。这个过继过去的弟弟,十九岁就去世了。祖父五十四岁的时候,我的曾祖母过世了。祖父那个时候已经是满头白发了,他跟在灵柩后面又哭又跳。路上的行人看了都觉得很古怪,这么大年纪的一个人,怎么又哭又跳的。他给我曾祖母写的行状里,提到在这个时候,他的七个弟弟已经全部都过世了。
5 s! B* ]; g) i. M* i2 q
8 _; B. ?3 n) ?- _9 m 祖父拜桐城马通伯先生为师,通过通伯先生跟姚家也有往来。通伯先生的大弟子,除了祖父之外,还有李鸿章的一个侄孙李国松。我的文章里讲过,通伯先生晚年很多文稿都由祖父代笔。祖父的原配是江苏丹徒赵家的赵夫人,生了我大伯。大伯三岁的时候,赵夫人就过世了,祖父那时才二十来岁,非常伤心,因为他们夫妻的感情很好。他在桐城跟一个叫钱颂如的人来往密切。有一天,钱颂如请他到钱府去。祖父去了之后,钱颂如的母亲在屏风背后暗地里观察祖父,一眼就相中了他,随后就请人来下聘,把颂如的妹妹嫁给了我祖父。所以祖父的第二位夫人,也就是我父亲的生母,是钱家的人,叫钱纫秋(字君宁,1878-1939)。嘉兴钱家确是名门望族,往上可以一直追溯到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镠和他的曾孙、北宋西昆体诗人钱惟演。祖母的曾祖父,就是写了《曝书杂记》的嘉兴藏书家钱泰吉(1791-1863)。钱泰吉在太平天国时举家避难到安徽安庆,桐城当时在安庆府治下。祖父母成婚,叶家就跟钱家挂上了钩。钱泰吉有藏书四万卷,大部分都留在了嘉兴,1937年淞沪会战时,几乎全给日本人的炮火毁掉了。祖母有位叔祖,家里叫他“二公公”,是钱泰吉的次子钱应溥(1824-1902),咸丰年间在曾国藩那里做幕僚——我前面忘记说了,我高祖叶树南去光化县署理知县之前,也在曾国藩麾下做过一段时间幕僚。曾国藩上书给咸丰、同治皇帝,奏折往往都由钱应溥来代笔。光绪二十一年,钱应溥升任礼部侍郎,军机大臣上行走,做了大官。他比较开明,是晚清的改革派,曾经主持江南制造局的筹建,1897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三年,钱应溥升任工部尚书,1902年去世,谥号是恭勤公。钱应溥的官运很好。我祖母从小很会读书,家里人说她一目十行。家里让孩子读邸报,看“二公公”是不是又升官了,祖母总是第一个发现的。祖母的父亲钱晋甫(字康荣),官任湖南岳常沣道,家境非常优越,祖母的嫁妆很丰厚。但是,1908年我曾祖江宁县罢官后不久就去世了,为了给他办丧事,一下子把嫁妆用掉了一半。( x$ e" j: N: N7 n
8 d) h1 {, t) m& ~& l' _ 您祖母的情况,包括钱家这一系,您可以谈谈吗?
. @& h+ a6 F; y9 U% c. m
- @3 |6 T+ `7 { 叶扬:祖母的堂弟有个女儿,就是日后的水利部长钱正英。当时我们家里人听说钱正英跑到延安去了,大家都很震惊。另外有一个和我同辈的,我该称之为表哥的钱家亲戚,叫钱怡简。他比我大哥小一岁,以前在圣约翰大学是学医的。他曾经跟我父亲学古文,父亲非常喜欢他,觉得他非常聪明,英才可教。他的英文也好,1950年从圣约翰毕业后,一开始在上海仁济医院当医生,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他被调去担任英文翻译。1959年,钱怡简调到卫生部下属的北京医院,1983年升任北京医院内科主任。他是心血管和老年病的专家,后来成为中央高层领导的保健医生。到1997年,他就已经是北京医院的名誉院长,也是《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主编。8 L1 ?$ |+ ^3 K' h6 r- Z) C
& n, ~6 Z/ `1 I& U( k+ p 来源:东方早报 & p; D2 y4 l2 A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