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在桐城文庙门前,我遇到一位多年不见的作家朋友。我们寒暄了一阵之后,因为他要赶桐城到合肥的火车,于是就匆匆搭的离开了。身旁的一位老先生摘下深度眼镜,凝神看了看我说:“你认识他?那个人是作家、诗人兼画家,肚子里可喝了不少墨水啊!”
桐城人常说的某个人墨水喝得很多,是指某人学识相当高,读的书、发表的诗文比较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喝墨水”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其实还真有喝墨水的人呢!据说在北齐时,朝廷就下过命令,对那些学习成绩太差,在考试中卷子写得“不像样”的考生,一律让他们喝“墨水”。
至于喝多少“墨水”,那得视考试卷子差到什么程度而定。梁武帝当政时,曾经明确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水一斗。”至于那时的一斗是多少,已经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是古代用来量米的那种斗。因为,一斗墨水是任谁也喝不下去的。
《隋书》上记载,监督考试的官员,如果发现哪个考生考得一塌糊涂时,就罚他喝墨水一升。
那时,还专门设有喝墨水的房间。假若哪个秀才、考生的卷子出现文理不通、书写粗劣时,就下令把他带到专门喝墨水的房间里,尝尝“喝墨水”的滋味。
有的考生出来时,满嘴全是墨水,弄得鼻子眼睛一团漆黑。旁边的考生看了,捂着嘴想笑,但又不敢笑出声来。
墨水喝过了还不行,得由考官亲自查看墨水喝了多少,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如果喝得不够,还得继续喝。
喝墨水这个法规,在今天看来真是太荒唐了,但却沿袭了几个朝代,喝墨水这个词语也随之流传了下来。
后来,在文风昌盛的桐城,有人反其意而用之,用“喝墨水”这三个字表示知识获得的多少。墨水喝得越多,知识水准就越高。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桐城方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