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12|回复: 0

关于贫富差距的平民视角

[复制链接]

3

主题

11

回帖

76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76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4-4-2 15: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读了茅于轼先生2010年7月26日发表于天涯博客上的《收入差距的新视角 》一文,给了我关于贫富差距的新的认识,或者说是“颠覆性”的认识,虽将到不惑之年,感觉自己真的是无知。这种无知不是指不识字了,而是指对生活、对社会根本就没有“正确”地思考过。好在茅于轼老先生给了我“全新”的视角。不过,这种“全新”的视角,似乎与我们的社会,特别是国人的素质有点不相称,因为我们也才刚刚从那“一穷二白”的贫困中走出来的,金钱的概念还是很牢固的,也就是说我们还处在享受的“初级”阶段,还没有进入茅于轼先生所理想的以享受来评价贫富的“高级”阶段。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一种平民视角来观照我们社会的贫富差距。如果从平民视角来审视茅于轼先生的“新视角”,《收入差距的新视角 》一文有几点,是值得商讨的。
茅于轼先生说:“……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引发治安问题,特别是穷人衣食无着,会铤而走险。但一般并不表现为官民冲突,也不会是群体事件……最令人害怕的是群体的官民冲突……它有可能转化成政治事件,导致社会动乱。”并且认为其原因在于“多半是老百姓没处讲理,不得不走向暴力”。这确实点中了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死穴。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文的两个观点。
一是,一般老百姓因贫富差距而产生的不平心理,以及由此而产生或者爆发的社会运动,不是群体事件,或者说不是政府害怕的群体事件。文中还举出了杨佳杀警案、瓮安动乱案、邓玉娇抗暴、唐福珍自焚案等一些近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单纯由百姓构成的群体事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事例仅是个例,不是群体事件,更不是因为贫富差距。而“过大的收入差距”是一定会引发群体事件的。我们只要有一点历史知识,就能知道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灭亡,大抵都是因为政策的严重不公而导致贫富差距极大,把广大群众推向了“铤而走险”的境地,从而迎来另一个“暂且做稳奴隶”的时代。这还不令统治者乃至所有人感到可怕吗?就说近的吧,2008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其根源不还是在于“华尔街过于贪婪”吗?如果,不是社会财富分配地不均衡,能够爆发金融危机吗?不知作为经济学者的茅于轼先生又是怎么看待的,但从“平民视角”来看,这是贫富差距的直接结果。
二是,老百姓如果有了讲理的地方,那自然会消除一些治安隐患,更不至于发生官民冲突。不过,有没有讲理的地方,与贫富差距的关系,我等小民着实搞不清楚。可是,是不是官民不冲突了,就没有群体事件,社会就一片“宴如”了?“大跃进”时,即使饿死了成千上万的人,好像也没有发生有影响的群体事件,但根本原因不是官民不冲突,而是没有多大的贫富差距啊。举个历史事例,隋文帝与隋炀帝都征调了大批民力,要么征伐,要么修建。但在隋文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景象,上一次还是八百年前的“文景之治”。原因在于隋文帝崇尚节俭,对官吏的贪污贿赂现象进行严酷治理,所以社会贫富差距很小,民心思安。而隋炀帝时期,就不行了,自己奢侈,底下人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社会贫富差距也就自然拉大,不仅百姓反叛他,连州府也反叛他。官民一起来推翻了他的统治。李渊不仅是他的表兄,更是他所倚重的州牧守啊。可见,官民冲突并不比贫富差距的拉大可怕。不过,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治世里面,官民冲突还是少一些为好!
茅于轼先生又说了,我们不能仅以“货币指标”来衡量贫富,更应以“享受指标”来衡量。当然,这些是经济学专业术语,茅于轼先生知道我们平民不懂,很善意地举出了一些生活现象。“有钱人吃海参鱼翅,比普通人吃肉,多不了多少真正的享受;一小盅鱼翅要卖三四百元,一碟带肉的菜不过二十来元。”假如鲁迅先生看到这个,我想肯定是很兴奋的,因为他的精神胜利法,虽历经差不多百年,还很有市场,且还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按照这一观点,我们大可不必像阿Q那样去说:“以前我比你阔多了。”自己住平民窟,也不必去羡慕官员、富豪住高楼别处,因为不用爬高,不用交物业费,这不也是一种享受吗;别人开小车,赴大宴,也不必嫉妒,因为不用担心交通拥堵,不用担心得“三高”,自己即使为二毛钱与菜贩争个半天,也是一种值得享受的生活啊;买不起房子,就别想呗,“房子是该给富人住的”“年轻人就该租房”……于是,我们平民虽然占了社会96%的数量只有20%的财富,但我们同样可以去享受生活呀。毕竟,空气、阳光一般是不需要花钱就能够享受的。不过,这里面的危机还是不能消除的,不然我们真的是唯心主义了。前不久,就在媒体的放风与推动下,城市的租房价格大幅上涨,年轻人一般至少将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租房。这下,贫富差距就越来越大了。我不敢想象,将来我们的社会如果出现一部分人工作不仅是为了养活自己与家人,还要来供养那些社会的寄生而富有的阶层或阶级的现象,会有怎样的结果,至少不是茅于轼先生所设想的安稳吧。
茅老先生还给我们开出了一味安慰剂:“现在享受上的差别可能反而比改革前小了。”当然,前提是货币上的差距无疑是大大地拉大了。或许是这样,但我想未来会怎样呢?我们平民按时下的政策还是有一点享受生活的意思,毕竟还可以与自己过去相比,因为我们有十分贫穷的过去。可是,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呢?他们可能更多的会与周围人相比,那时他们还如我们这样平静地接受贫富差距如此巨大的现实吗!同时,就我们来说,我们能够像富人一样平静地接受社会的一点变动吗?08年的金融危机首先打击的就是那些外出务工者。假如通胀再加剧一些,我想,我等平民可能最先受到影响,也可能受的影响最深远,更或许到时我们真的只有自慰说,还好我们还有空气与阳光。
茅老先生又善意地提醒我们平民,“经济学中的享受是指对物质消费的满足感,而不是从攀比得到的满足感。”对不起,我没学经济学,可能不能真正领会这句话的意思。不过,我倒知道一句话:“幸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不过,在贫富差距拉大的今天,我们平民还是不能与富人比较为好,不然得到的只是痛苦了。至于经济学上的“享受”,我看也是难以获得的。假如你是阿Q,或者是一个典型的唯心论者,则又另当别论了。
对于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社会,茅老先生也开出了一剂良方:“均贫富的行为万万不可用暴力的手段。暴力劫富济贫的结果是全社会都变成穷人。这是改革前三十年共产的结果,中国变成了穷人国。”我想,这个方子真是好得很,不过又似乎毫无意义。因为老百姓敢吗?封建社会可能还有农民暴动,因为他们没有话语权,而现在,即使如贫民的我们也都是国家的主人了,哪有主人反抗主人的事啊。同时,茅老先生在博文之先,不就鲜明地提出要防止官民冲突吗?而今眼目下,如果用暴力均衡财富,那很自然地逆潮流而动的,自然会引发官民冲突,唐福珍不就是一个以身抗法的“暴徒”了么!至于会不会“中国变成了穷人国”,我不知道。因为我数学也不好,搞不清在均衡的过程中,数字会不会减少!
茅老先生的提醒还不止于此,我们还被这样地劝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千万不要做相反的事,拿穷人的钱去补贴富人。”这是真的,我们不能再拿穷人的钱去补贴富人了。我们的地产商已经很“大款”了,人民的土地不能再作为他们榨钱的工具了;我们的国企及老板们,已经很“富豪”了,再不能用纳税人的钱给他们开高工资了;我们的各级官员也似乎都已与时俱进了,再不能用仁政来放纵了……可是,茅于轼先生不是这样认为的,博文中就举出了这样一个实例:比如讲,为了照顾穷人保持低电价,实际上富人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穷人得到的好处。因为富人用电量远超过穷人用电量。结果是拿广大电力用户的钱去更多地补贴了用电量大的富人。开了眼了!原来是这样啊!难怪得各地都在提高水价,原来是为了均衡贫富!那么,相应的,提高房价是为了让富人多拿出钱,提高肉价是为了让富人多拿出钱,建造高铁也是为了让富人多出交通费吧,可富人大约一定不大去坐高铁的!“这种为了穷人而被富人搭便车的例子比比皆是。”就眼下来说,中央花大气力调控房价,似乎是不符合茅于轼先生的观点及缩小贫富差距的规律的,也所以效果似乎很了了。
哦,还得强调一下,我只是以“平民”的视角,而不是以“贫民”的视角来探讨茅于轼先生的博文的。所以只是探讨,没有愤激。同时,也还感到很庆幸,因为茅于轼先生不是一个社会学家,只是一个经济学家,并且是民间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