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桐城特产,桐城水芹正面临两大困境:一是种植原产地受到城市建设的挤压,“芹菜田”走向名存实亡;二是水芹产量高,产品深加工跟不上,势必菜贱伤农。为保护和开发好这一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农产品,我市有关方面已在异地种植和产品深加工上作出了有益探索。
桐城水芹种植历史悠久,距今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桐城水芹茎白、翠嫩、爽口,有兰花香气,是安徽省蔬菜类产品中最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农产品,原主产地局限于文昌居委会片、石河村片、陈庄村片、老挂车河镇片等区域。
随着城市扩张,文昌居委会片泗水桥水芹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文昌居委会在“城中村”改造中,不得不预留部分芹菜田作为桐城水芹原产地保护地。文昌居委会村民宋泽礼把桐城水芹迁移到新渡镇龙潭村种植,已成功种植桐城水芹40余亩,由于新田需要一个土壤熟化的过程,要想达到泗水桥水芹菜的产量与品质还需要2-3年的时间。在老挂车河镇片,牯牛背农业开发公司种植的桐城水芹,经权威部门检测,各项指标都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为防止“丰收成灾”,该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植规模;与合工大合作,成功研制水芹茶、水芹泡菜、水芹粉等水芹深加工产品。去年,该公司水芹茶销售收入达到100多万元,水芹泡菜、水芹粉做的水芹粉丝也走俏市场。
市菜篮子工程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旦桐城水芹异地种植和深加工技术瓶颈获得突破,桐城水芹将步入新的发展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