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048|回复: 28

[市民心声] 特别特别提醒市民:夏天积极防止蜱虫叮咬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362

回帖

73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30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14-5-6 13: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约一周前,家住桐城兴尔旺的现年60多岁的女性亲戚,可能是因为两周前在室外被一种蜱虫叮咬,当时只有一点痛而已。过了几天就发高烧伴随恶心呕吐,于是就到桐城中医院治疗,当时以为是普通的抑或是比较严重病毒性感冒,住院4天后病情仍然没有好转,病情继续加重,中医院建议到合肥治疗。到合肥安徽附院二院经过彻查后发现,这是一种特别罕见的由于蜱虫携带特殊病毒经过叮咬人皮肤吸血后进入体内,蜱成虫的头部已经进入体内(一般情况下蚊虫叮咬后由于强烈拍打后,虫的头部叮咬人的那部分是留在皮肤内的),加上携带的罕见病毒在身体内大量繁殖,而这种病毒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控制,目前已经给伤者造成身体重度伤害,几乎是不省人事了。经过两天的抢救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最后也是束手无策,只有放弃治疗,医生说只能盼望病人自己能形成特有的抵抗力,产生奇迹才能生还!我们全家人都在为她祈祷,希望老天能眷顾这个一辈子勤劳的人!接下来的几天希望能有奇迹出现。希望能引起我市疾病控制中心的重视!

我在带着特别沉痛的心情发这个帖子,在此特别提醒广大市民,希望能看见此贴的人请相互转告,尽量让家人特别是小孩子不要到杂草重生和一些比较肮脏的地方,甚至不要在草地上直接席地而坐。遇到蚊虫叮咬,只能轻轻拂去或者用嘴吹去,遇到特别情况要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万不可大意


希望管理员能将此贴置顶!!!!

以下是通过度娘找到的一些资料,希望大家能了解下相关知识.
蜱(pí)也叫壁虱,鳖吃,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狗豆子、牛鳖子、草爬子(东北某些地区把蚰蜒也称为“草爬子”)。在四川方言中有叫逼煞(读音 )等。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该寄生虫极其喜欢皮毛丛密的动物,尤其喜欢黄牛,经常可以在黄牛的脖子下方、四腿内侧发现其身影,多时会聚集成群,并且非常不容易剔除。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农村极为常见。


形态特征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pí),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仅存于欧洲)。中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叮咬机理
QQ截图20140506132204.jpg
叮咬机理


硬蜱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
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份。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则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festoon)。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距。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 organ),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状爪间突1个。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其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


软蜱

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颚基背面无孔区。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
气门板小,位于基节Ⅳ的前上方。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肛门位于体中部或稍后,有些软蜱尚有肛前沟和肛后中沟及肛后横沟,分别位于肛门的前后方。各基节都无距刺,跗节虽有爪,但无爪垫。成虫及若虫足基节Ⅰ~Ⅱ之间有基节腺的开口。基节腺液的分泌,有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在吸血时,病原体也随基节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伤口而造成感染,例如钝缘蜱属的一些种类

蜱虫种群分布

蜱虫
硬蜱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而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如全沟蜱多见于高纬度针阔混交林带,草原革蜱则生活在半荒漠草原,而微小牛蜱分布于农耕地区,如大别山区见于牛身上的牛虱。在同一地带的不同蜱种,其适应的环境有所不同,如黑龙江林区的蜱类,全沟蜱多于针阔混交林带,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则多见于林区的草甸。软蜱栖息隐蔽的场所,包括兽穴、鸟巢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

雌蜱受精吸血后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饱血后在4~40天内全部产出,可产数百至数千个,因种而异。软蜱一生可产卵多次,一次产卵50~200个,总数可达千个。

QQ截图20140506132234.jpg
蜱虫传染示意图


生活习性
吸血习性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多数蜱种的宿主很广泛,例如全沟硬蜱的宿主包括哺乳类200种,鸟类120种和少数爬行类,并可侵袭人体。这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

宿主关系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寻觅宿主
蜱类寻觅宿主的方式: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成虫寻觅宿主时,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宿主;栖息在荒漠地带的亚东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动,主动寻觅宿主;栖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种,多在地面或爬上墙壁、木柱寻觅宿主。
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移,对蜱类的散播起着重要作用。

越冬活动
气温、湿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响蜱类的季节消长及活动。在温暖地区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如全沟硬蜱成虫活动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虫和若虫的活动季节较长,从早春4月持续至9~10月间,一般有两个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约在8~9月间。在炎热地区有些种类在秋、冬、春季活动,如残缘璃眼蜱。软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终年都可活动。

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土块、枯枝落叶层中或宿主体上越冬。软蜱主要在宿主住处附近越冬。越冬虫期因种类而异。有的各虫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属中的多数种类;有的以成虫越冬,如革蜱属中的所有种类;有的以若虫和成虫越冬,如血蜱属和软蜱中的一些种;有的以若虫越冬,如残缘璃眼蜱;有的以幼虫越冬,如微小牛蜱。

危害
携带病毒
在某些地区的蜱虫身上可能会携带一种汉坦病毒, 此病毒的传染媒介可以是蚊媒、蜱媒、动物源性等。

汉坦病毒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有包膜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包括L、M、S3片段,分别编码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蛋白。汉坦病毒包括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多不拉伐病毒(Dobrava virus,DOBV),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的无名病毒(SinNombre virus,SNV)、纽约病毒(New York virus,NYV)、污黑小河沟病毒(Black Creek Canalvirus,BCCNV)、牛轭湖病毒(Bayou virus,BAYV)、安第斯病毒(Andes virus,ANV)以及与人类疾病关系尚不清楚的一组病毒,如希望山病毒(ProspectHillvirus,PHV)、泰国病毒(Thailand virus,THAIV)、图拉病毒(Tula virus,TULV)、索托帕拉雅病毒(Thottapalayam virus,TPMV)。

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水肿,从而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如病人的面颊、鼻、颈部、前胸、上臂等处发红或有出血点,并危及心、肺、脾、胃、肾、脑垂体、肾上腺等多处脏器;有些病人还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极易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最为严重的是损害人的肾脏,重者往往死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病毒还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严重的头痛、眼眶痛、腰痛及全身疼痛,病人普遍出现高热。重症或未能及时治疗的病人,后期往往出现心力衰竭、肺肿、自发性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这种高热通常持续4—6天。由于病毒引起的神经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三痛”症;因病毒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病人还会出现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俗称“三红”,很象“酒醉貌”,躯干及上肢皮肤出现条索状出血点,眼球结膜血。病人还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人会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血小板下降,并有尿蛋白阳性、血尿、尿内出现膜状物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病情严重,多于发病后第6~9 天死亡。

如果对早期病人不细心鉴别,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所以重在于早期的发现!以防止误判!

致死蜱种
蜱虫一般都是生长在树林或者长久腐烂的枯叶堆中,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城市森林覆盖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见到蜱虫的出现(但是并不能代表没有)。软蜱虫和硬蜱虫有一点区别很明显;就是在于硬壳蜱虫用来吸血的嘴比较大,而在吸满血后背壳是硬的,而不像另外的软体蜱虫它在吸血之前体积是很小的,即使给自己吸得圆滚滚的它的背后依然是软的,之前观察得知硬壳蜱虫在吸血时容易钻到肉里面,而软壳蜱虫在吸满血后就会自动脱落,在人们没有发现之前可能会脱落到地上了。而硬壳的蜱虫它的体积又比软壳的小,但是它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却超过了软壳蜱虫,硬壳蜱虫它在吸血的过程中是将整个头部都埋藏在肉里面,即使吸满了血它也不会自动脱落,人工去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有甚者将它(蜱虫)的身体一分为二、却依然取不掉钻进肉内的那一部分,所以软壳蜱虫应该是属于正常的,而硬壳蜱虫是最可怕的或许我们可以想象这些血案的发生都源于这种硬壳蜱虫。

叮咬症状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
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皮肤里钻,钻到大脑就完了。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一、病因:由硬蜱或软蜱的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
二、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
三、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四、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五、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疾病种类
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⑵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中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中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⑷莱姆病:中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中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中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中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中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O.lahorensis)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8)无形体病:蜱虫会传播一种“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业界将这病称为“无形体病”。[4]最早于1994年在国外被发现。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据专家介绍,无形体病是人兽共患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报道。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2001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但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从蜱虫咬伤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体。中国也从东北地区的羊和野鼠体内分离出病原体。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9)红肉过敏症:在蜱的唾液中同样存在α-半乳糖。当蜱叮咬人类的时候,α-半乳糖会随着唾液进入血液并随即被人体免疫系统发现。将α-半乳糖视为入侵者的免疫系统通过产生特殊抗体的方法将它“记录在案” 。之后的某一天,被蜱咬过的人吃下的红肉中所含的α-半乳糖被他体内的特殊抗体“认”了出来,免疫系统误以为之前的那个入侵者又来了,于是一系列剧烈的免疫反应被启动,人体也就出现了红肉过敏的症状。[1]

传播途径
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传染途径疑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传染过程
叮咬
一旦被蜱虫叮咬千万不可用手强拔
1.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会往身上钻,用头部钻入皮肤。
2.蜱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物质,再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处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某电视台曾播出有两例患者,其中一例是自行取出将头留在了皮肤,治好后全身瘫痪无力不能自行站立。

进入人体
蜱虫普遍出现在山区有植物与动物的地方它就会出现,大别山境内安徽省金寨县也有同类的蜱虫,通常都是通过动物或者植物转移到人身上的,不一定每一种蜱虫都带有病原体。

小时候经常通过在家禽牛的身上发现,蜱虫在出生时特别小类似于指甲盖里面灰尘黑点一样。不是很容易发现据我个人了解,这种蜱虫通常情况下是不容易进入人身体里面的,都是通过皮肤接触、吸血、最终将身体内血吸满变成圆形后都会滚落到地上,这些血至少可以让蜱虫消化好几天,通过这样

动物与人的接触就容易使蜱虫进入人体吸血,曾经在位于大别山区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皂河村学生身上出现过,体形很小不容易被发现,这种蜱虫也会生存在植物叶子或者颈上通过人体腿部与植物的接触进入人体。通常被吸过血后人体会出现红斑、特别痒、时间久了人就会将患处抓破导致感染。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2

主题

362

回帖

73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30
鲜花(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4: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染病例
全世界范围内的蜱叮咬人致病事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首先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此后欧洲等地也相继报告了这种病例,部分地区感染率甚至高达15%至36%。早在2006年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死于此病。2008年11月19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中国科学家报告了这起“无形体病”,表示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起“无形体病”人传人的事件——由于当时未能意识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传播机理,因此医院保护措施做得不够。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Peter Krause和Gary Wormser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评论称:“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起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人传人的报告,同时也是中国第一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报告。”在安徽这起病例之后,湖北、山东、河南等省份,也陆续发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河南信阳等地也出现了患者死亡报告。
中国


2011年6月,北京市回龙观龙泽苑西区居民发现,在小区内被虫子叮咬后瘙痒难忍。6月14日上午,昌平区疾控中心确认,龙泽苑西区出现蜱虫,已开始全面排查和消杀。

13日下午,昌平区疾控中心派人到龙泽苑西区取得了虫子样本。工作人员也对小区的绿化带、阴暗角落等地进行了检查。

进展:消杀持续到17日居民远离草丛

14日上午,昌平区疾控中心确认,龙泽苑西区内出现的虫子的确是蜱虫,并联合回龙观地区办事处社会事务办,开始对龙泽苑西区进行进一步检查,开始消杀工作,上午的消杀工作已经完成了90%。

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社区居民,消杀将持续到17日,居民尽量不要在蜱虫可能出现的草丛、树林等地坐卧停留,一旦被叮咬,应该到医院就诊,不要自行进行拔除。

说法:北京郊区县易现蜱虫

14日上午,市疾控中心表示尚未接到昌平区关于此事的正式上报。

不过,近两年,市疾控中心一直在做关于北京蜱虫活动的相关调查,并在蜱虫容易出现的郊区县通过抽样调查密切监测人群、猪等。

市疾控中心表示,一旦发现有相关病例,将立即采取相关预防处理措施。[5]

美国

美国每年报告600到800病例

资料显示,1995年美国报告该病首例病例,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国家也多有发病。2006年中国安徽省首次发现该病。随后在山东、河南、湖北、北京等地也有该病病例报告。根据卫生部通报,截至2009年8月,全国报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92例,死亡3人。

2011年6月16日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截至2011年,中国已有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等省报告“蜱虫病”病例280多人,死亡10余人。据介绍,在报告的病例中,以老年人居多。内蒙古以青壮年居多,林区工作者、野生植物采集者。

针对部分公众对感染该病的担心,相关专家介绍,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6]



防治原则

防治方法
1.环境防制 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2.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六六六粉是禁止使用的农药。)

3 . 药物预防 皮肤涂抹或居室喷洒罗浮山百草油,能有效预防蜱虫叮咬。

4. 生物防治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用生物农药狂扫喷洒主要发生蜱虫的地面,持效期特长,对人畜无害;也可用藻盖杀(0.12%藻酸丙二醇酯)物理防治,无色无味,对人体无毒、无害、无污染。

5.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预防治疗

蜱虫的个人防护和处理
蜱虫的个人防护和处理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罗浮山百草油或是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方法一
一、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切勿将蜱虫带回家中。外出及衣服上及裸露的皮肤上喷涂避蚊胺(DEET)、驱蚊液等驱避剂。如不慎被蜱虫咬伤,千万不要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应该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二、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
三、伤口周围有0.5%普鲁卡因局封。
四、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方法二
1.如发现切勿自行取出,应及时去医院取出。(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再在伤口上打麻醉用来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因为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在受到刺激后,蜱虫会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地释放蜱虫唾液,所以直接用工具将蜱虫摘除或是用手指将其捏碎的方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民间还有些诸如用火烧蜱虫屁股等方法均不可取。正确的方法是赶紧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叮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去除(注意蜱虫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体内),之后赶紧进行入院观察治疗,并注射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在度过潜伏期之后,身体无发病症状后再出院,若出院后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一定要把被蜱虫叮咬的事告诉医生,切记这段话。

2.蜱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应该把它吹走,要不毒素更大。

特别提醒

遛狗人:在东郊草坪等地,甚至小区草坪遛狗时请注意,蜱虫易叮咬爱犬,从而带至家中。

钓鱼人:尤其是野钓者,要扎紧裤管。

野游人:长衣长裤,勿入杂草树木丛中。



研究进展
2010年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有专家称,“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

专家组已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上报卫生部。但专家组组长王世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在病人体内发现了该种病毒,但建立起该病毒与此种疾病的因果关系尚需时日。

据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的昆明医学院教授宝福凯介绍,蜱的唾液含几百种蛋白质,成分复杂,带有毒素。蜱的叮咬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咬破人的皮肤后,把抗凝剂和麻醉剂注入人体,防止血液凝固,在人未发觉的情况下,它吸饱血后,叮咬处的凝血脱落,这个过程需要48小时。但此次疾病并非蜱虫唾液本身的作用,而是由于其体内含有的病原体所致。

如今,此类疾病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发现。健康与心理卫生局就曾对纽约市民发出警告:6月至11月为蜱虫最活跃的时期,在此期间市民需格外注意,防止被蜱虫叮咬致病。

2011年8月13日,卫生部首次披露,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就是俗称的蜱虫病,患这种病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确诊病例如有出血,要入院尽量单间隔离。

卫生部当日发布通知,对于确诊的蜱虫病病例,家属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医院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对于医护人员,卫生部也作出明确要求,医疗、流调、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应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防护。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消毒。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置专用包装袋并进行消毒。


灭蜱用药
某一种药剂长时间使用后,会使蜱虫产生抗药性,药剂应混合使用或者轮流使用。

消灭畜体上的蜱虫,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捕捉,另一种则是用化学药物灭蜱虫。发现蜱虫时应该将其拔掉,然后集中灭杀。拔的时候,还要蜱虫体与皮肤垂直,然后往上拔,以避免蜱假头断在皮肤内,引起炎症。不过,这种方法只能在畜少、人力充足的前提下。

而用化学药物消灭蜱虫,常用的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脒基类杀虫剂等。可以根据季节和应用对象,选用喷涂、药浴等方式。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药剂长时间使用后,会使蜱虫产生抗药性,药剂应混合使用或者轮流使用。

近些年来,已经开始采用遗传防治、生物防治灭蜱虫。前者是采取辐射或者化学不育剂使雄性蜱虫失去生殖能力,使蜱虫种群能力不断衰减;后者是利用蜱虫的天敌来灭蜱。现已发现膜翅目跳小蜂科的一些寄生蜂,可以在一些若蜱体内产卵,成虫后才从若蜱体内逸出,寄生后不久若蜱就死了。还有猎蝽科的昆虫,也可导致蜱死亡。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2

主题

362

回帖

73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30
鲜花(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4: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相关请百度搜索相关。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46

主题

1071

回帖

158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584
鲜花(3) 鸡蛋(1)
发表于 2014-5-6 15: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我就被咬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

主题

762

回帖

114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142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14-5-6 15: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年在河南和山东就出现过,现在桐城也有了吗???要提醒跟多的乡民注意防范。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210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691
鲜花(80) 鸡蛋(0)
发表于 2014-5-6 16: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同情楼主亲人的遭遇,若当初发现时用烟头烫下,迫使蜱虫退出可能有救,,,,


据我所知,目前蜱虫病 尚未列入 法定传染病管理范畴,卫生部有个防治指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供指导;

在当下国人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宠养猫狗尚较流行的今天,我以十分专业的囗吻告诫大家: 远离它们!!!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0

主题

41

回帖

112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1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4-5-7 08: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大关的刘台福能治此病。可以试试。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2

主题

362

回帖

73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30
鲜花(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08: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游民 发表于 2014-5-7 08:23
听说大关的刘台福能治此病。可以试试。

请问电话号码多少?具体地址在什么地方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

主题

399

回帖

753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53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14-5-7 10: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可怕啊!!!!!!!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2

主题

362

回帖

73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30
鲜花(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16: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鱼与寓言 发表于 2014-5-7 10:53
好可怕啊!!!!!!!


我家亲戚已经与今天上午过世了,真的令人很心痛。
夏天到了,蚊虫特别多,出门真的要多注意了。还有现在我们都搞不清到底是什么样的病毒夺去了她的生命。
今天又听周围的说,今年类似的事情在桐城发生了好多起了,有两人目前还在治疗中,想想真是好后怕。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