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站作为公路运输网络中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它承载并发挥着公路客运经营者和乘客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公路客运运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目前我市城区现有两个客运站,分别是位于开发区的公路客运中心站(二级站)和城区主干道的桐城客运总站(三级站)。随着城区扩容,人口聚集,车辆剧增,城内中心地带客运站的弊端逐渐显现。
一、布局不合理,给城区交通带来压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运输业迅猛发展,根据企业运输规模扩大的需要,桐城两家主要运输公司—桐城市汽车运输公司和原安庆汽运集团桐城客运公司于八十年代末都择址206国道旁自建新站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区规模扩大,过去在主城区外的206国道已处于市区繁华地段,因此已不符合客运站点的布局设置要求。在桐城市政府的规划引导下,桐城客运分公司整体搬迁到桐城市经济开发区,该公司所属公路客运中心站于2013年11月19日试运行。而汽车运输公司及车站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座落于城区主干道旁,车辆进出增加了同安线的交通压力;部分客运经营者为招揽乘客,利用执法人员巡查间隙在该站附近违章停车、随意调头;车站出站口外还有不少出租车和三轮摩托车在此招揽生意,导致车多人多,常常造成该地段交通拥堵,存在严重交通安全隐患。
二、站内存隐患,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按照三级站的管理标准,该站设有进出口,也有专人值守,出站时每台客车能够严格做到有检查、有记录,也没有超员现象发生,但该站未配备行李安全检测设备,对“三品”的检查,全靠人工开包检测或目测检查,既费时间,效率也不高,乘客也有意见,导致“三不进站”制度落实和“三品”检查规定流于形式。站内安检及管理人员未经过相关部门培训发证。而根据最新道路运输企业质量考核的要求,该站安检人员必须经过职业培训,持证上岗。
由于历史原因,站内还有加油站、修理厂等对外承包经营单位和职工宿舍,每天有其他各类型社会车辆及人员频繁进出。基于站内加油站、修理厂与车辆停放地、职工宿舍并无隔离,距离也较近,从而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创建老大难,影响桐城城市形象 由于缺乏长远战略发展眼光,再加上当时财力有限,桐城客运总站(原汽运公司车站)建成后面积狭小、地面坑洼,车辆停放比较拥挤,雨天更是泥泞难行。该站候车室低矮且空间小、售票窗口数量少,没有电子显示时刻表、发车时间语音提醒等便民服务措施。车站公厕简陋,卫生状况很差。历次城市文明创建检查,此地都是我市创建工作中的“老大难”和心病,每次都是强力整治、勉强过关。 我市正在逐步向旅游型城市发展,客运站作为旅客集散地和换乘中心,是城市对外形象的窗口和文明素质展示区,而桐城客运总站给广大乘客的第一印象是“脏、旧、小”,第一感受是“乱、挤、呛”,不但没有给人以清新大气的感觉,没有展现出城市名片的正价值,却增添了负效应,有损“文都桐城”响亮名号。
四、资源被浪费,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作用 桐城客运总站受规模、环境等因素制约,已无法做大做强,现只能靠不多的收入来基本维持运转。作为城区核心地带,将桐城客运站迁出后,可充分发挥该地段的商业价值,带动周边商贸经济发展,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为彻底解决桐城客运总站座落城区所带来的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切实提高人们出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根据桐城市总体规划,建议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关闭桐城客运总站,迁址公路客运中心站运行。同时,加快推进“桐城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用心打造一个停车场地更宽阔、服务设施功能更齐备,安全管理措施更严格,各种运输方式零距离换乘的公路客运换乘中心,使我市客运场站布局更加合理,提升桐城在全省交通枢纽中的区位优势,促进我市客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新闻来源:桐城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