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彬同志1989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桐城市双港镇农技站站长。自1989年分配到双港镇农技站工作至今,扎根基层26个春秋,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双港镇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广大农民的一致赞许。他凭着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执着追求,用一个共产党员特有的情和爱,用真情和汗水谱写出了一曲动人的敬业之歌。 乐于奉献,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思想。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性质是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雨天一身泥,热天一身汗”是基层农技人员的真实写照。吴文彬同志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思想。吴文彬同志本来有调动到行政和地税部门的机会,但他经过慎重考虑,毅然决然地将机会让给了别人。随着国家从粮食安全战略层面考虑,出台了一系列的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农业升温了,吴文彬同志的摩托车跑得更欢了,一年下来得跑1万多公里,一天跑40多公里是常有的事,田间地头随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指导农户抓住时机,采取最佳方案实行田间管理。 吴文彬同志任双港镇农技站站长以来,带领全体农技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怕吃苦,乐于奉献,每年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农技推广工作任务,为双港镇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连续6年名列桐城市农委综合考评前列,连续5年获桐城市委政府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自2009年起承担了“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项目,双港农技站全体农技人员在吴文彬同志的带领下,从技术细节入手,狠抓落实,解决了一个个难题,顺利完成了项目要求的各项目标任务,得到了省市专家检查组的一致好评,为二十多项最新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勇于探索,真心指导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农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认识探索和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生产发展要求,不断转化为生产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推广软盘抛秧技术,当时软盘育秧采取全部旱育方式,以期达到壮秧目的,但出苗不齐和死苗问题很难解决,经过探索,提出了半旱式软盘育秧技术,将传统湿润育秧和旱育秧相结合,既解决了出苗不齐和死苗的问题,又达到了壮秧目的,在双港镇应用半旱式软盘抛秧技术面积由原来2000亩迅速扩大到2万多亩,对双港镇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撰写的《半旱式软盘育秧技术》发表在1992年《中国农技推广》上。 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农业生产减灾避灾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吴文彬同志凭着多年的实践,结合双港镇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减灾避灾技术,在双港镇乃至桐城市生产实际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2010年,双港镇遭遇特大暴雨,6月30日多处圩堤溃破,7月12日洪水退去,中稻在高温和洪水双重作用下,全部腐烂。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他根据实际提出了早熟晚粳直播技术、“早翻晚”技术、直播田秧苗分蘖栽培技术等一系列的救灾技术方案。由于技术及时落实到位,加上后期天气好,种粮大户汪剑峰承包的340多亩耕地,一半采取了“早翻晚”技术方案,一半采取了“直播田秧苗分蘖”栽培技术,“早翻晚”平均亩产328公斤,“分蘖移栽”平均亩产430公斤,汪剑峰喜出望外,连声称谢。 做好示范,不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随着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大户手上。双港镇5万多亩耕地,100亩以上的承包大户有92户,如何服务好这些大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努力提升自己,增强服务水平。 搞好试验示范工作,通过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掌握它们的特征特性,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技术,变成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为大户服务。吴文彬同志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双港镇福桥村建立了200亩的示范基地,自2009年起每年试验示范水稻、油菜、小麦新品种100多个,运用展示最新科技成果20多项,每年到基地参观考察的农业技术人员、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企业专业人员等达1000多人次,在提升自己服务水平的同时,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服务好种粮大户需要深入田间地头,跟大户面对面、手把手。吴文彬同志担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技术指导员,指导服务10个种粮大户,10个种粮大户累计种植规模8500多亩,分散在5个行政村,年初给他们制定生产计划、品种布局和农事安排等。在生产季节,三天两头到他们田间地头看一看,瞧一瞧,与科技示范户谈一谈,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后来需要注意和重视的一些问题。2013年,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先是洪涝灾害,后是高温热害,继而是持续高温干旱,影响较大,经吴文彬同志科学指导,10个科技示范户粮食单产均达到600公斤以上,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吴文彬同志的真心奉献,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的认可,他先后获得农业部、安庆市及桐城市各种奖励15项。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吴文彬同志就是这样,心系农业痴情不改,情牵农民无怨无悔,用真心、真情、实干描绘着现代农业的壮丽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