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v]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M1MzQwNTky/v.swf[/flv]
桐城龙眠河岸,紫来桥傍的“东作门”文化街,是一片仿徽派的建筑群,布局规整,建筑典雅。在这座绿水青山的城市中,显得非常和谐自然,给人们增添了神秘的历史回归感。
桐城自古文风昌盛,风雅之士喜欢聚在茶馆品茶闲叙。有“紫来桥下水,龙眠岭上茶”一说。“一茶一圆”茶馆主人方解伍先生,素有好古情怀,憧憬桐城文明之风,撤巨资贰仟万元打造了一处环境清静,雅致得趣的休闲场所。
从“东作门”大门向东,沿着青石小道前行50米,就是 “一茶一圆”茶馆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块实木雕制的仿古牌匾——“一茶一圆”,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出自书法名家冯仲华先生之手。
进入茶馆大门,给人感觉又回到明清时代。门厅顶部以徽州人家天井造型装饰,迎面正视为一庭屋式结构的吧台,青灰小瓦的屋顶,四周围以红木透雕的挂落,两根紫红圆柱将其与吧台连成一体;柜内陈列着淋琅满目的陶瓷器具;吧台的左侧,一棵古榕树倚角而生,盘根错节,枝繁叶茂。
门厅的左右两侧各有一玲珑剔透的红木圆洞门,右侧是品茶大厅,大厅两侧为卡座,中间陈放着两件茶馆的镇馆之宝,一件是高2米多,重达200公斤的紫砂提梁壶王,壶身饰以陆羽品茶图,如此巨大的紫砂壶制作之难,工艺之精世所罕见,真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另一件是一长达5.6米,宽近2米,重逾千斤的红花梨茶台,最为难得的是这块茶台的红花梨面板,为一完整的红花梨原木制成,黄色的边皮保留完好,如此巨大的完整台面,至少需要千年以上树木才能制作。
大厅顶部的斗拱、梁头、叉手、棚花等木质饰件,或云浪花朵,或草龙缠枝,图案精美,典雅秀丽,透雕的黄花梨卡座隔断更是玲珑剔透,精彩绝伦;两排红花梨卡座整齐排列其间,为你提供了一个窗明几净,宽敞雅致的高品位的休闲空间;
左侧的圆洞门内古色古香的博古架上,陈列着上千件造型各异,制作精美的茶具,堪称中国茶文化博物馆;中央摆放着一张红酸枝雕花圆桌,四周配以红酸枝鼓型雕花圆凳,这是主人精心策划的一处展示中国茶文化的空间。
门厅左侧的木质楼梯,是主人不惜工本,选用上好的整张红花梨木板制成。中间的休息平台墙面,装饰着一付书法形象墙,出自苏州大学教授刘金鹏先生之手,用笔灵隽飞动,配以一首藏头诗“一份情怀十份诚,茶茗香溢润心声;一路春风四季诗,圆通天下品人生。”
上到二楼,休息厅顶部屋面高大气派,横梁上悬挂着大型豪华走马宫灯,大排窗上面突出着漂亮的造型灯饰,柱面镶嵌雕花,雀替,铜饰,处处彰显着旧时大户人家的奢华与气派;厅中央摆放着一套鸡翅木五件套古典沙发,粗壮厚实的材质,精美繁杂的雕工,幽暗典雅的木纹,温润柔滑的手感,暗示着主人的地位与实力。
右边的一排红木雕花木门,是“相府”豪华包间,分内外两间,中间以一落地雕花红木折叠门相隔,外间为商务谈判之所,内间为休闲品茶空间,打开折叠门,内外间即可融为一体,成为一大型商务包间;里面摆设的全部是各种材质的高档红木仿古家具,加上宽敞的空间,综合的用途,形成了“一茶一圆”独有的包间风格。
左侧是徽派园林装饰风格,有一古式门楼,飞檐碧瓦,门楼下一块牌匾上书写着“六尺巷”,为现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段若鹏先生手书,“六尺巷”是康熙时大学士桐城人张英的一个故事,“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在桐城几乎是家予户晓。
穿过门楼是一条长长的小巷,两边整齐的排列着一个个的包间,墙面上点缀着一幅幅桐城古文化的老照片,过道和包间的外顶采用了屋中屋的装饰效果整个构图大方典雅,给人以美的享受。每个包间内装饰风格各异,或古雅秀至,或华丽高标,将徽州古典的装饰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走进“一茶一圆”,犹如走进了旧时繁华的桐城。在这里,既能品赏到美食香茗,又能体味出含义隽永的文化感受;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能让人得到启迪和教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