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立人 于 2014-7-22 12:34 编辑
从我09年接触电商到现在我们桐城老家都有很多人做天猫,从服饰到现在的农产品,很热,政府很重视,甚至有专门的电商产业园。
不过本人已经做淘宝好几年,遇到了不少挫折,也观察过不少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对于这些热潮不像以前那样的乐观。
首先,其实普通人或者一般公司,实力不是很强,资源不丰富,做电商,实际也就是平台卖货。现在因为做的人太多,卖家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网购人的速度。虽然总的网购量很高(包括刷单等等水分)推广费用越来越高,已经和实体没有多少成本优势了,已经由以前的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卖的动,到现在一般商品不推广就没有生意的情况。为了获得好的宝贝排名,刷单,做活动,低价到9.9包邮,亏本引流到后期的涨价和连带销售赚钱。天猫和淘宝其实很多商家活的焦虑,上活动,量大,售前售后累,还容易库存多,不上活动,又没有什么生意。
其次,由于双十一,电商创业的神话,已经吸引到传统的品牌,几乎都开始觉醒做天猫。这些年,的确好多创业者拿到了风投,短短几年做到了很高的营业额。比如三只松鼠,从前几年创始人给宁国的食品公司做营销总监,创建了壳壳果品牌,取得了骄人成绩。后来因为股份和发展的思路不一致,导致他离职。由于他从事多年食品营销,加上在创建网络食品品牌期间,积累了大量的人气,风投给他投钱。在食品类目,疯狂做广告和活动,卖萌营销,在包装,视觉等等下功夫。短短3-4年,已经做到了上半年营业额5亿元了,不过也是刚刚才赢利的。诸于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其实更多的商家,因为推广成本高了,加上没有雄厚的财力,产品同质化,价格战,利润下滑,甚至亏本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很多。应该说大部分商家其实都在操白粉的心,赚的白菜钱,不少商家还在亏钱。
再次,做平台的,拿到了风投,背景比较深厚的。凡客,(陈年和王树彤,雷军,创办卓越网,后来卖给亚马逊),杂志推广,线下推广,加上微博,曾经很辉煌,不过因为产品底端,利润低,或者发展太快,已经多次裁员,如风达快递都已经卖了,凡客的未来何去何从不好说。母婴产品的红孩子,卖袜子的维棉倒闭了。著名主持人李静创办的乐蜂网卖给了同样是红杉资本投资的唯品会了。诸于此类,太多太多,当然聚美,唯品会,活的很好。现在的农产品,生鲜电商很火热,本来生活宣传出来的褚橙,潘苹果,连联想都专门成立了生态农业公司佳沃,顺丰搞了顺丰优选,中粮有我买网。这些大部分其实还是属于资本投资,有些已经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了。前不久,全国各地的千人县长,齐聚阿里,讨论县域电商,各地电商产业园如雨后的春笋。京东,阿里,当当等等都在农村刷墙做推广。
自从09年,我在高中同学,阿里的渠道商东铁接触到互联网营销以来,混论坛,微博,认识了很多淘品牌创始人(仅仅微博认识,微博相互关注),优秀网商。一直辉煌甚至更加辉煌的有韩都衣舍,茵曼等等。而更多的则是曾经很辉煌,因为行业的周期,比如钢铁网商,以前生意很好,员工几十人,年营业额过亿,现在已经转行,应该亏了不少。有的产品不赚钱,改做培训和TP代运营。有些则是中低端,利润太低,活动驱动,难以为继。有些发展过快,库存太多,日子不好过。
当然也有很多,坚持做品质,积累客户,用优质的产品,超高的回头率,加上一流的视觉,个性化的产品,极小的营销推广成本,获得很高的业绩,比如戎美,日系高端女装,仿大牌的款,据微博爆料,几乎不到几万元的推广成本,淘宝一年1-2亿,海外3-5亿左右(具体不是很清楚)。有些产品创新,业绩也很出色,特别是伟雅俱乐部的很多成员。也有不少的小而美的商家,微博,微信营销做的比较好。这方面也有不少好的案例
由于发展的这些年,已经让大多数人知道和接受了电商,电商可以说不是趋势,已经成为了企业的一个标配。但是如何做,如何实现赢利,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大多数,产品没有特色,同质化,都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甚至有些亏本做销量和营业额。我自己做服装,中低端的价格战惨烈,个体户做,小打小闹,拍图,上架,售前售后,劳心劳力,赚点辛苦钱。
我想说,商业是严肃的学问,电商已经不是以前的状态。如何在海量的产品中脱颖而出,真的不容易。需要好的产品,视觉,推广运营,还有一定的毛利来支撑团队。做电商,还是需要思量,准备成分,这样失败的风险小一点。
|